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左派
1)  leftist [英]['leftɪst]  [美]['lɛftɪst]
中左派
1.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take the social democratic ideas of the "third way" or the leftist position for research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basic position and views concerning the major i.
本文试图以主张走“第三条道路”或中左派立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思潮为研究视角,重点阐述其有关政府管理主要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制定原则、内容及其实践过程中的效果等方面体现出的与其他民主主义或自由主义政治学派的差别,从而凸显其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特色,对其蕴涵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探索。
2)  left-winger ['left'wiŋə]
左派
3)  New Left
新左派
1.
The New Left Movement in United States;
浅论美国“新左派”运动
2.
The Theory Critique of UK-US New Left to Rawls Just Principle;
英美新左派对罗尔斯正义原则的理论批判
3.
Based on the legitimacy crisis theory,New Left leaded by Habermas reject the market logic and new-colonialism,hope super nation-state communities break modern state away from the globalization D.
以哈贝马斯为首的新左派基于"合法性危机"理论,反对市场逻辑和新殖民主张,寄希望于"超民族国家共同体"使现代国家摆脱全球化困境。
4)  the Western Left
学术左派
5)  The Leftist Wang school of philosophic studies
左派王学
6)  the Left School of Southern Chan
南禅左派
补充资料:《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列宁总结俄国革命经验,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的著作。写于1920年 4、5月间,同年6月以单行本出版。中译文载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列宁全集》第31卷。
  
  当时在共产国际的德、英等国的党内,出现了一股反映小资产阶级幼稚病的"左"的思潮,他们反对"领袖专政",拒绝议会斗争形式,主张退出工会,反对任何妥协。列宁这部著作就是为了批判上述思潮而作的。全书共10章,前4章总结俄国三次革命的经验,特别是在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第5至第9章着重运用布尔什维克克服"左"倾机会主义的经验来批判德、英等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最后一章是结论。在批判这些错误中,列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具体阐明了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著作中指出,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来制定战略策略的原则。在采取任何政治行动之前,必须对各个阶级的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严格的客观的估计,而决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
  
  著作中指出,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俄国三次革命的经验,既有普遍意义,又有民族特点,各国共产党既不应忽视,也不能照搬。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具体运用到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上去。这种特点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要善于研究、探求和揣测这种特点。
  
  著作中指出,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斗争形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退出反动工会"、"不做任何妥协"、"拒绝议会斗争",是过左的口号。既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原则性,又要坚持斗争策略的巨大灵活性。要学会掌握一切斗争形式,善于变换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决不能在实际斗争中采取千篇一律、死板划一和彼此雷同的策略。既要善于进攻,又要善于妥协,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著作中指出,必须坚持既反右又反"左"的原则。既要同当时的主要危险──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又要防止和反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抬头。
  
  著作中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间的相互关系的论断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著作中认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比较稳固的领袖集团来主持的。不应当象"左派"共产党人那样,把党的领导说成是所谓的"党的专政"、"领袖专政",而把党同工人阶级对立起来,把领袖同党对立起来。
  
  这部著作是"实际运用辩证法"的典范,是十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代表作之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