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代议制预算民主
1)  Representative Budgetary Democracy
代议制预算民主
2)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代议制民主
1.
direct democracy in ancient Greece,representative democracy,participative democracy,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梳理了西方民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古希腊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并通过对比这四种民主的差异及前后联系,分析与揭示西方协商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它在实践中作用的条件。
2.
By discuss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ustings of the NPC university student depu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
大学生代议制民主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利益表达与维护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宪政民主实践。
3.
To join direct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together is possible and feasible in political operation,but we should make direct democracy only as a premise or helpful supplement but not an alternative to repre.
民主具有两种不同形式即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
3)  The system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代议民主制
4)  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republic
代议制民主共和
1.
Thomas Paine s Rights of Man maintains ideas of rights by nature and 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republic,and reflects concern on the life of the poor,objecting to social inequality.
潘恩的《人权论》主张天赋权利和代议制民主共和的思想,其中处处体现出了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关注,反对社会的不平等,成为英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启蒙教材,在英国工人运动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5)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代议民主
1.
In fact, the path choice of Russia s system transition is neither authoritarianism nor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but co.
一种观点认为,俄罗斯社会独立之后,其体制转型的路径选择是权威主义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俄罗斯独立不久即选择了西方的代议民主制。
2.
It will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from indirect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to direct participative democracy.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将会带来民主政治的巨大进步:它将推动代议民主向参与民主 的转变;它将瓦解传统的金字塔式集权等级制的权力结构,使集权走向分权;它将促进言论自由、 社会平等和政治公开的发展;它将改善参与民主的技术手段,开辟“电子民主”的新渠道;它将带来 民主原则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使人类的民主程序和机制更加完善。
3.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isadvantages of western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exposed clearly.
代议民主是西方自由民主实现的主要方式,它的主要工具是选举、投票等。
6)  The Budgetary Democracy
预算民主
1.
The Budgetary Democracy:Between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预算民主:在代议与协商之间
补充资料:预算外资金收支预算
      反映财政年度内预算外资金来源、去向及其收支数字的指导性计划。是中国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组成部分。
  
  目的 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预算外资金收支安排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政策和措施,促进预算外资金的合理使用并提高其使用效益,为编制国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沿革 1958年财政部在《关于编造1959年国家预算草案的通知》中规定:地方的预算外资金要编报地方预算外资金计划草案;中央各经济部门的预算外资金要列入企业财务计划草案。在60年代初期开始编制的综合财政计划中,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扩大,1983年国家恢复了编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制度,规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国务院各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要分别编制计划,汇总后报送财政部审核备案;各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要纳入各级综合财政信贷计划,进行综合平衡。
  
  构成 由中央和地方两部分组成。中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事业行政单位和国营企业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包括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地方所属事业行政单位和地方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科目和报表 预算外资金收支科目较为简洁,一般设"款"级科目,个别重要科目设"项";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表由全国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总表、地方财政部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全国事业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全国国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组成。
  
  编制 ①布置。由财政部于上年年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进行布置,各部门、各地区根据财政部的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并层层下发至基层会计核算单位。②编报。从基层会计核算单位开始,根据本单位历年预算外资金收支增长情况,考虑新一年度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本单位生产事业的发展规划等,制定本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按隶属关系逐级上报。③审核。属于中央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国务院各部门汇总后,报送财政部审核;属于地方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逐级汇总后,报送财政部审核;最后由财政部统一汇编成全国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国务院审核。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