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uthoritarianism
[英][ə,θɔ:ri'tɛriənizəm] [美][ə,θɔrə'tɛrɪənɪzəm]
权威主义政治
1.
Authoritarianism and Economy Modernization in Korea;
权威主义政治与韩国经济现代化
3) authoritative power
权威主义政权
1.
The effect of authoritative power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rising of East Asia, and that has greatly enlightened China to start her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carry out he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权威主义政权的作用是东亚崛起的重要因素 ,这给继东亚崛起之后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予重要启迪。
4) authoritarian regime
威权主义政权
5) authoritarian regime
权威主义政体
1.
As authoritarian regime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concepts,scientific conclusions can be achieved only by analyzing and criticizing the existing theories regarding this concept with Marxist principles.
权威主义政体是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与批判已有理论,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
Those factors provid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failure of liberal democratic system and the foundation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
这些因素导致了自由民主体制的失败和权威主义政体的建立。
6) political authority
政治权威
1.
Exploration on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Legitimacy Bases;
论政治权威及其合法性基础
2.
Discussion for support of Den Xiaoping s political authority with traditional legitimacy;
试论传统合法性对邓小平政治权威的支持
3.
The moderniza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政治权威现代化与政治稳定
补充资料: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在帝国主义阶段,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跳跃式地发展,赶上或超过原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引起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及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帝国主义体系各种矛盾激化,乃至导致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突破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这一规律,是列宁揭示和论证的,是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表现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这种不平衡主要是指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这首先表现为各个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追逐利润的激烈竞争中,一些企业兴旺发达,另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其次表现为各个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大量流入,这些部门就迅速扩展;一些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大量流出,这些部门则停滞衰落。企业发展的不平衡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最后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新技术的采用,新部门的开发,新企业的建立,后进的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可以迅速地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为由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引起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和他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处地位的相应变化,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其次表现为在资本主义体系的不同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及其成熟程度的不同。这种政治条件包括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阶级力量对比情况,阶级矛盾激化情况,阶级斗争发展情况,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等。历史实践表明,在资本主义体系各国中,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的成熟程度同经济条件的成熟程度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往往成熟较早。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这个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引起的后果也有重大的区别。在自由竞争阶段,整个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的时期,生产技术尚未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还不高,企业规模相对比较狭小和分散。这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也不平衡,但总的来说,发展还是比较缓慢、比较平稳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赶上和超过先进的国家,当时世界领土尚未瓜分完毕,发展较快的国家尚有扩张的余地,还不致于引起重新分割殖民地的世界规模的军事冲突。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垄断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具有了新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跳跃式的。在帝国主义时期,垄断对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具有推动和阻碍的双重作用。在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争夺世界市场,尽量利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本国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却阻碍着新技术的采用,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相对停滞的趋势,并且由于这些国家大量输出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这就造成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跳跃式地较快地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从而在经济实力的对比上发生急剧的变化。例如,英国在1870年以前一直是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第一位,号称"世界的工厂"。但是,当时英国的工业主要是纺织、采煤等旧的工业部门。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到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19世纪末,另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德国也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二位。这一时期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一方面,随着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它们强烈要求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已被瓜分完毕的世界领土,要想按照自己的实力占领新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就必须从老殖民帝国手中夺取,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则力图维持和巩固原来划分的势力范围。这样,便造成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以至导致世界性的军事冲突。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就其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此而爆发的。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会遭到削弱,其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将成为世界帝国主义体系内最薄弱的环节,革命就会首先在这里爆发,并取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学说的出发点。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列宁选集》第2卷,第873页)。在列宁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斯大林进一步指出:"战争揭露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的无法克服的弱点,而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预先就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成熟的时间不同,这时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出结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完全可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切国家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内同时胜利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些国家内革命的成熟是不平衡的"(《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534页)。列宁和斯大林的这个科学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激励了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两国削弱,唯独美国利用战时大大扩张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前1937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2%,出口贸易占14.2%,黄金储备占50.5%;1948年,相应地增为53.4%、32.4%(1947)和74.5%。这是美国的全盛时期。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经过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国。而美国从侵略朝鲜战争失败以来,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削弱。195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46.1%,占世界出口贸易的20.6%(1957),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4.1%;1977年相应下降为:36.3%(1976)、11.8%和27.5% 。与此同时,日本以及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共同体国家经济实力则大大增强,特别是日本,经过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初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这就使得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根据1979年的材料,它们之间的基本力量对比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36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1786亿美元;欧洲共同体九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380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5626亿美元;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 1020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1030亿美元。可见,欧洲共同体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已赶上美国,在出口贸易方面更大大超过美国,日本的经济力量虽不如以上两方,但发展速度最快,在经济比重方面继续呈上升趋势。美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地位虽相对削弱,但绝对实力仍居首位。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三个实力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但是,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发展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割世界有所不同,当今它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上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美国的霸权地位在相对下降,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仍居主导地位,并且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支柱。美国力图继续维持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他国家则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并且互相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发生作用的新情况。
具体表现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这种不平衡主要是指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这首先表现为各个企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追逐利润的激烈竞争中,一些企业兴旺发达,另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其次表现为各个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大量流入,这些部门就迅速扩展;一些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大量流出,这些部门则停滞衰落。企业发展的不平衡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最后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新技术的采用,新部门的开发,新企业的建立,后进的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可以迅速地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为由于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引起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和他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处地位的相应变化,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其次表现为在资本主义体系的不同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及其成熟程度的不同。这种政治条件包括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阶级力量对比情况,阶级矛盾激化情况,阶级斗争发展情况,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等。历史实践表明,在资本主义体系各国中,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的成熟程度同经济条件的成熟程度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中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往往成熟较早。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这个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引起的后果也有重大的区别。在自由竞争阶段,整个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的时期,生产技术尚未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还不高,企业规模相对比较狭小和分散。这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也不平衡,但总的来说,发展还是比较缓慢、比较平稳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赶上和超过先进的国家,当时世界领土尚未瓜分完毕,发展较快的国家尚有扩张的余地,还不致于引起重新分割殖民地的世界规模的军事冲突。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垄断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具有了新的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跳跃式的。在帝国主义时期,垄断对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具有推动和阻碍的双重作用。在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争夺世界市场,尽量利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本国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却阻碍着新技术的采用,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相对停滞的趋势,并且由于这些国家大量输出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国内经济的发展。这就造成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跳跃式地较快地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从而在经济实力的对比上发生急剧的变化。例如,英国在1870年以前一直是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第一位,号称"世界的工厂"。但是,当时英国的工业主要是纺织、采煤等旧的工业部门。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到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19世纪末,另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德国也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二位。这一时期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一方面,随着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它们强烈要求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已被瓜分完毕的世界领土,要想按照自己的实力占领新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就必须从老殖民帝国手中夺取,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则力图维持和巩固原来划分的势力范围。这样,便造成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以至导致世界性的军事冲突。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就其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此而爆发的。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会遭到削弱,其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将成为世界帝国主义体系内最薄弱的环节,革命就会首先在这里爆发,并取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学说的出发点。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列宁选集》第2卷,第873页)。在列宁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斯大林进一步指出:"战争揭露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的无法克服的弱点,而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预先就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成熟的时间不同,这时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出结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完全可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切国家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内同时胜利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些国家内革命的成熟是不平衡的"(《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534页)。列宁和斯大林的这个科学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激励了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两国削弱,唯独美国利用战时大大扩张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前1937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2%,出口贸易占14.2%,黄金储备占50.5%;1948年,相应地增为53.4%、32.4%(1947)和74.5%。这是美国的全盛时期。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经过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国。而美国从侵略朝鲜战争失败以来,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削弱。195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46.1%,占世界出口贸易的20.6%(1957),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4.1%;1977年相应下降为:36.3%(1976)、11.8%和27.5% 。与此同时,日本以及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共同体国家经济实力则大大增强,特别是日本,经过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初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这就使得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根据1979年的材料,它们之间的基本力量对比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368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1786亿美元;欧洲共同体九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380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5626亿美元;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 1020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1030亿美元。可见,欧洲共同体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已赶上美国,在出口贸易方面更大大超过美国,日本的经济力量虽不如以上两方,但发展速度最快,在经济比重方面继续呈上升趋势。美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地位虽相对削弱,但绝对实力仍居首位。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三个实力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但是,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发展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割世界有所不同,当今它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上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美国的霸权地位在相对下降,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仍居主导地位,并且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支柱。美国力图继续维持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他国家则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并且互相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发生作用的新情况。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