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势低缓、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北缘,平地拔起一座风景秀丽、白云缭绕的南粤名山一白云山。它位于广州市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3。17′,北纬23。11′。地形略呈斜长方形,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7公里。全境面积为28平方公里,其中属特别保护范围的面积为20.98平方公里。地势中间高,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强烈的岩石差异分化和流水浸蚀,使白云山沟谷纵横·坡度陡峭,相对深度多在100米左右。沟内环境幽谧,是大都市中难得的世外桃源。
广州的“肺部”
白云山是大庾岭支脉九连山的末稍,有山峰三十多个,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白云山山脉连绵不断,以其起伏的线条,丰富的层次,构成自然风景的美丽轮廓。白云山三面面向平原,极适合登高远眺,可览广州全城与珠江三角洲浩瀚平原,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誉,是旅游避暑之胜地。
白云山东、西、南三面均为广阔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三个方向的平原暖湿气流被吹到白云山便会沿坡上升,与山上的冷空气相遇,易结为云。每当雨过天晴,拂晓薄暮之际,时有白云郁而起,诸峰常为白云覆盖,历久不散,远远望去淼淼烟霞,半壁皆素,故称白云山。
白云山地处热带、亚热带交错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绿化覆盖率达95%。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1.8℃,年降雨量1724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自云山山林茂密,层峦叠翠,全年郁郁葱葱,四时山花烂漫。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白云山已基本被城市所包围。在人口800万的大都市里,能有这么大规模的风景区,在国内外都是不可多得的。白云山不仅是一个优美的旅游胜地,更重要的是其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42000亩)对调节广州市的气候,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生态平衡,防风抗灾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广州的“肺部”。最近市政府将白云山的园林绿化建设,列为“广州市跨世纪十大市政工程”之一,这对羊城人民真正拥有青山、碧水、蓝天有着重要意义。
白云山早在战国时期已有人迹,历史上的白云山是佛道寺观云集的风水宝地。明清时代保存或建立的寺庙有白云寺、双溪寺、能仁寺、弥勒寺、濂泉寺、蒲润寺、上景泰寺、下景泰寺、五龙谷庙、云岩寺等十处之多。此外还有九龙泉、甘露泉、虎跑泉、玉虹池、“天南第一峰”石牌坊、明珠楼等名胜古迹,是千百年来人民喜爱的游览地方。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沦陷,白云山的文物古迹与山岗树木,全遭破坏。抗战胜利之后,白云山呈现光山一片,景色荒凉。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开始大面积绿化造林,接着修复和建设了一系列的文化设施,恢复了历史上的一批景点。如今,散落在湖区和峰峦叠翠间的蒲谷、能仁寺、天南第一峰、鸣春谷、九龙泉、碑林、摩星岭、山湾、双溪、山庄、白云松涛、松涛别院、明珠楼等与新开辟增设的云台花园、白云滑道、广州雕塑公园等景点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令游客流连忘返。
白云山有着悠久的文化蕴涵、深厚的历史沉淀。白云山下黄婆洞,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秦汉年间,齐人安期生南来隐居,采药济世,并为之献身。唐宋以来,更有杜审言、宋之向、韩愈、李商隐、李群玉、苏东坡、杨万里、李昂英等著名诗人,入粤登山,游览题咏。本地文人学士陈白沙、陈子壮、屈大均、张维屏等来此集会结社,吟诗作赋。他们的诗文已成为岭南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白云山历史积淀的深厚,在岭南风景名胜区中是独一无二的。特别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它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洗礼,记录着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北伐战争等著名人物的足迹。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