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
基于身份的密码技术
1.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 and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设施PKI和基于身份的密码技术IBC是当前两种主要的公钥密码技术。
2)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y
基于身份密码技术
1.
A practical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y(IBC) scheme is respectively invented,based on elliptic curves and a mathematical construct called the Weil pairing,but a big limitation of it is the key update.
介绍了一种时间分层的基于身份密码技术的算法和系统,其采用多个主密钥分量,逐级更新用户私钥,与PKG对接的顶级中间设备的帮助密钥更新时间相对较长,而用户终端保存的用户私钥更新时间相对较短,这样既满足了用户私钥更新频度的需要,又不引起系统频繁更新用户私钥所造成的沉重负荷。
4)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y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
1.
The model is based on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y,so as to overcome some problems posed by traditional authentication model based on PKI.
针对目前电子政务中项目管理的新需求,采用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和椭圆曲线加密算法,提出了一种安全高效的电子政务网上申报体系模型。
2.
According to the security problems in network commerce, a trusted center architecture based on intrusion tolerance and its algorithm of hybrid encryption are designed with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y.
针对网络商务的安全问题,利用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设计一个基于容忍入侵的可信中心安全架构及其加密算法,以此为核心提出一个基于身份的协同商务平台安全方案。
3.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y and the elliptic curve encryption arithmetic,and also its application in E-business.
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和椭圆曲线加密算法,分析了其在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过程中的应用。
5) identity-based cryptography
基于身份的密码学
6) ID-based cryptography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
1.
ID-based cryptography was introduced by Shmir in 1984.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ID-based cryptography)是SHAM IR在1984年提出的,使用该体制进行加密、签名和认证可以有效地减小系统中用户的存储代价和运算量。
2.
By using bilinear pairing of elliptic curve and ID-based cryptography, the proposed scheme overcomes some defects from traditional authentic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PKI.
该方案利用椭圆曲线上双线性映射f的特性,以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为基础,与传统的多重数字签名方案相比,避免了基于传统PKI认证框架的诸多弊端、简化了密钥管理过程,从而有效地减小了系统中用户的存储代价和运算量。
补充资料:密码技术
浅谈密码学与密码技术
密码学:是研究加密和解密变换的一门科学。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可懂的文本称为明文;将明文变换成的不可懂的文本称为密文。把明文变换成密文的过程叫加密;其逆过程,即把密文变换成明文的过程叫解密。明文与密文的相互变换是可逆的变换,并且只存在唯一的、无误差的可逆变换。完成加密和解密的算法称为密码体制。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数据加密算法,其加密或解密变换是由一个密钥来控制的。密钥是由使用密码体制的用户随机选取的,密钥成为唯一能控制明文与密文之间变换的关键,它通常是一随机字符串。
密码技术涉及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等多方面知识,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内信息的保护方法以实现系统内信息的安全、保密、真实和完整。其中,信息安全的核心是密码技术。
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研究历经了通信保密、数据保护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研究阶段,现已开发研制出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黑客入侵检测、系统脆弱性扫描软件等。但因信息网络安全领域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它综合了利用数学、物理、生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诸多学科的长期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和协同的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方案,目前应从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现代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和监控以及信息安全系统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各部分相互协同形成有机整体。
国际上信息安全研究起步较早,力度大,积累多,应用广,在70年代美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计算机保密模型”(Beu&Lapadula模型)的基础上,指定了“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TCSEC),其后又制定了关于网络系统数据库方面和系列安全解释,形成了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准则。安全协议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其形式化方法分析始于80年代初,目前有基于状态机、模态逻辑和代数工具的三种分析方法,但仍有局限性和漏洞,处于发展的提高阶段。作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密码学,近年来空前活跃,美、欧、亚各洲举行的密码学和信息安全学术会议频繁。
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public-keycryptosystem),克服了网络信息系统密钥管理的困难,同时解决了数字签名问题,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它带动了数论、论证理论、密钥管理等学科的研究,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密码算法面临着新的密码体制,如量子密码、DNA密码、混沌理论等密码新技术的冲击和(解密方法)挑战。因此网络安全技术在21世纪将成为信息领域的前沿学科。随着计算机网络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密码学的应用也随之扩大。数字签名、身份鉴别、保密通信、数字证书等都是由密码学派生出来的新技术和应用。
密码学:是研究加密和解密变换的一门科学。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可懂的文本称为明文;将明文变换成的不可懂的文本称为密文。把明文变换成密文的过程叫加密;其逆过程,即把密文变换成明文的过程叫解密。明文与密文的相互变换是可逆的变换,并且只存在唯一的、无误差的可逆变换。完成加密和解密的算法称为密码体制。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数据加密算法,其加密或解密变换是由一个密钥来控制的。密钥是由使用密码体制的用户随机选取的,密钥成为唯一能控制明文与密文之间变换的关键,它通常是一随机字符串。
密码技术涉及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等多方面知识,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内信息的保护方法以实现系统内信息的安全、保密、真实和完整。其中,信息安全的核心是密码技术。
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研究历经了通信保密、数据保护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研究阶段,现已开发研制出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黑客入侵检测、系统脆弱性扫描软件等。但因信息网络安全领域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它综合了利用数学、物理、生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诸多学科的长期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和协同的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方案,目前应从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现代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和监控以及信息安全系统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各部分相互协同形成有机整体。
国际上信息安全研究起步较早,力度大,积累多,应用广,在70年代美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计算机保密模型”(Beu&Lapadula模型)的基础上,指定了“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TCSEC),其后又制定了关于网络系统数据库方面和系列安全解释,形成了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准则。安全协议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其形式化方法分析始于80年代初,目前有基于状态机、模态逻辑和代数工具的三种分析方法,但仍有局限性和漏洞,处于发展的提高阶段。作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密码学,近年来空前活跃,美、欧、亚各洲举行的密码学和信息安全学术会议频繁。
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public-keycryptosystem),克服了网络信息系统密钥管理的困难,同时解决了数字签名问题,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它带动了数论、论证理论、密钥管理等学科的研究,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密码算法面临着新的密码体制,如量子密码、DNA密码、混沌理论等密码新技术的冲击和(解密方法)挑战。因此网络安全技术在21世纪将成为信息领域的前沿学科。随着计算机网络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密码学的应用也随之扩大。数字签名、身份鉴别、保密通信、数字证书等都是由密码学派生出来的新技术和应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