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社办报刊
1)  agency supporting newspaper
社办报刊
1.
The agency supporting newspaper, which is on.
社办报刊作为新华社的一项产业,对于提高稿件的落地率,扩大新华社的影响力,增加经营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
2)  Press Journal
社办期刊
3)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ffices
报刊社
1.
Notice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ffices is non-firm offer,it has no binding force of law to author.
报刊社的约稿通知是要约邀请 ,对作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4)  education press agency
教育报刊社
5)  company run by publishing houses of sci-tech periodicals
期刊社办公司
6)  Hunan Educational Pressl Agency
湖南教育报刊社
补充资料:早期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
      1815~1894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是在外国侵华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初至甲午战争前夕,共出版70种左右,经历了 3个阶段。
  
  鸦片战争前 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中国传教,第1批中文报刊就是由他们创办起来的。1815~1839年,出版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各国消息》等 6种。出版地点主要在广州、澳门和邻近中国的南洋。主办人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麦都思和德国传教士郭士立等人。这些报刊大量刊登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知识等方面作品,有的着重登载新闻报道。清代《京报》上的材料,也被连续转载。这些报刊的主旨,是要通过宣传宗教和西方文化以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进入中国服务。所登航运消息与物价行情,则为对华贸易提供信息。这些报刊都是雕版印刷的月刊,大多为中国书本式。宣传上注意迎合中国人的思想习惯和文化传统。每期印500~2000份左右,或送或卖,以南洋华侨和中国广州、澳门等地居民为主要发行对象,少量流入中国内地。出版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全部停刊。
  
  鸦片战争后至1872年 这期间约出 26种中文报刊,出版地点转向中国内地, 从香港、 上海、宁波、广州、福州直至清代首都北京,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新闻事业。这些报刊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国传教士办的,1843年起恢复出版,较为重要的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新报》、《中西闻见录》,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是在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它们除宣传教义、报道教务活动、介绍科学知识外,也刊登中外新闻和评论中国时政的文章。另一类是外国人办的商业性报纸,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在香港、上海出版。最早出现的是1857年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以后陆续出版的有《中外新报》、《近事编录》、《华字日报》、 《上海新报》和《申报》 等。这些报纸大量登载行情、船期和广告等商业材料,新闻日渐增多,有的报纸开始重视发表言论和文艺作品。《申报》还将商业经营的一些原则运用于报业管理,对报纸业务工作做了多方面的改革,在当时新闻界有较大的影响。
  
  这些报刊均为铅印,篇幅渐增,新闻时效性也有提高。自19世纪60年代起,出现了中文日报。报刊的创办人多为英国人,也有美国人。黄胜、王韬、陈蔼亭、伍廷芳、钱昕伯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也参加了这些报纸的工作。
  
  1873年至甲午战争前夕 这期间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已经出现,但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继续发展,在数量上仍占很大优势。新出版的有40余种。它们多为教会所办,以《万国公报》(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影响最大。该刊于1889年成为广学会的喉舌后,迎合当时要求革新的潮流,宣传西方文化,支持新政,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天主教报刊的兴起,是教会报刊的新发展,最早出版的天主教报刊是1878年在上海创办的《益闻录》。中文商业报纸也有发展。在上海,英商的《字林沪报》和《新闻报》(中国)相继创刊,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竞争的局面。1894年日本人也创办了一张中文报纸《佛门日报》。此外,在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与英商于1886年创办了《时报》。在汉口,英商于1893年创办了《字林汉报》。中文商业报纸的网络开始向华北、华中地区扩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