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NA binding motif
RNA结合motif
1.
The deduced protein, which was named as RNA binding motif protein 13 (RBM13), shows 41 % identity to MAK16 protein of S.
该编码蛋白有一个双侧核定位信号motif和一个RNA结合motif,将这一新cDNA序列推导的蛋白命名为RNA结合基序蛋白 13 (RBM 13) ,基因定名为RBM13 。
3) RNA-binding protein
RNA结合蛋白
1.
T-STAR is an RNA-binding protein that has an RNA-binding domains and function region of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2,其表达产物为分子量约55kDa的Sam68样蛋白,是STAR(signaltransductionandactivatorofRNA)家族新成员,具有RNA结合蛋白特征性的结合位点和酪氨酸磷酸化功能域。
2.
These studies on HCV RNA-binding protein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5’-UTR, 3’-UTR and negative strand of HCV RNA genome.
现有研究发现的HCV RNA结合蛋白,其结合区域主要位于HCV RNA的5’-UTR、3’-UTR和RNA的副链。
4) RNA binding protein
RNA结合蛋白
1.
Crystallization of neural RNA binding protein Musashi1 RRM1
神经系统RNA结合蛋白Musashi1 RRM1的初步结晶
2.
Sam68, a nuclear RNA binding protein, is the Src mitotic target and specifically tyrosine phosphorylated during mitosis.
RNA结合蛋白Sam68是细胞有丝分裂期Src酪氨酸磷酸化的靶蛋白。
3.
RNA binding protein QKI encoded by the quaking gene locus was designated from the quaking viable mice.
QKI是一类RNA结合蛋白,由于其上游调控区的部分缺失引起组织特异性的QKI表达降低导致神经髓鞘发育障碍,小鼠出生后10天出现严重的震颤表型,故命名为QKI(quaking)。
5) RNA binding activity
RNA结合活性
1.
Objective To map RNA binding region in hepatitis C (HCV) core protein and provide technical data for establishing mutant core that lacks RNA binding activity.
目的 对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RNA结合区进行详细定位 ,为制备缺失RNA结合活性突变体做准备。
6) RNA-binding motif
RNA 结合基序
补充资料:感染性RNA病原RNA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CAS号:
性质:又称感染性RNA病原RNA;壳病毒,是一种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颗粒。为无蛋白外壳的单链RNA,分子量1.1×105~1.3×105。它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的病原体之一。已知的近20种类病毒中,大部分已测得了一级结构,都是无蛋白外壳的共价闭合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在天然状态下类病毒RNA以高度碱基配对的棒状结构形式存在。最先是由T. O. Diener等人(1969)在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的病株上首先发现的,在电镜下可见到这RNA分子呈50nm长的杆状分子,共有359个碱基对,并证实是游离的RNA,为此正式命名为类病毒。它通常在宿主细胞核内,借助汁液传染,分子量75000~130000,比最小病毒还小80倍。后又相继在菊花矮缩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绿斑病(chrysanthenum chlorotic mottle)、柑橘剥皮病(citrus 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离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推测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内。绝大部分类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1)位于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2)靠近这一保守中心区的左侧有一个多聚嘌呤区;(3)棒状结构左侧序列保守性强,右侧变异性大。它可能是通过核苷酸序列或结构改变直接与寄主细胞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代谢而致病。对类病毒的研究可能为揭示生命起源和进化、生命过程的实现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