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1) Geologic structure modeling
地质结构建模
2) model construction of tectonic geology
构造地质建模
3)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地质结构模型
1.
On the solving thought of building three-dimension stratified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关于建立三维层状地质结构模型的解决思路
2.
Based on lots of investigation data of loess slopes, eight kind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s and the styles of slope surface failure are sorted out.
首先根据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归纳出了黄土路堑高边坡的8类地质结构模型和坡面破坏类型;再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分区,并结合边坡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黄土地区公路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的基本原则;最后,在保证边坡整体稳定的合理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黄土路堑高边坡植物防护技术方案。
3.
On the basis of lots of investigative data,eight kind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s can be induced.
基于大量调查资料,归纳出了黄土路堑高边坡的8类地质结构模型。
4) geologic structure model
地质结构模型
1.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geologic structure, highway slope stability and water proof drainage measure in loess region,firstly,the concepts,dividing rul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 structure model were all described.
为了研究黄土地区地质结构与公路边坡稳定性、排水防护措施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地质结构模型的概念、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然后将黄土地区复杂的地质结构划分为8种模型;在给定坡高和坡型、有无大平台的情况下,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比了各种模型的稳定性变化特性,给出是否采用大平台设计高边坡坡型的建议,明确了各类地质结构模型稳定性的差异;推荐了地质结构模型与边坡稳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公路高边坡设计思路和适用的边坡防排水方案。
2.
The conceptual hydrogeologic model is generalized according to the hydroge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and the geologic structure model and groundwater numeric model of the area are established using GMS software for the first time.
根据双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概念模型,应用GM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结构模型及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5) structural modeling
结构模建
6) structure modeling
结构建模
1.
And summarized the principles for planning DSM in order to calculate large DSM by computer and i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DSM planning result,an algebra method for DSM planning based on structure modeling is also presented,which have the advantages of versatility and easy implementation due to its strict mathematic derivation.
为了便于在计算机上进行大规模DSM处理,保证DSM规划结果的可靠性,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建模方法的DSM规划的代数方法。
2.
Hence in this paper, research task is based on "the 3-1) structure model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system about die design" , which have a great signif.
因此,以“挤压分流模具三维结构建模及其软件系统开发”为研究课题,对改善铝型材挤压模具设计手段与方法,提高设计效率,将设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可能将时间投入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之中去,并为后续的铝型材挤压模具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3.
This article aims to apply the Solid-works in the structure modeling of quartz flexure beam,and to imitate the moving process of quartz flexure beam in the-shock-response-spectrum-experiment via ANSYS,by which we can analyze the quartz flexure beam vibration response curve of pressure and resistance.
本文运用Solidworks对石英挠性梁进行结构建模,利用ANSYS模拟石英挠性梁在冲击响应谱试验中的运动过程,分析研究石英挠性梁的振动响应应力曲线,从而为石英挠性梁的应用环境提供技术参数,为相关产品的可靠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