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干旱特性
1)  regional aridity
干旱特性
2)  drought character
干旱特征
1.
According to regional drought character and purpose of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risk researches, the paper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kinds of methodologies of characterizing regional drought and analyzing risk of regional water supply.
阐述了区域干旱现象的一般特征及其在我国开展研究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干旱期供水工程运行研究的一些特征状况;针对区域干旱特征和供水工程风险研究目标,在具体描述可靠性、恢复能力及易损性等3个重要的干旱特征指标的基础上,总结比较了2种典型的表达区域干旱特征和风险分析内容的观点及方法。
2.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from 1961 to 2000 in Chaoyang Prefecture,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anomalous percentage and Z-index to analyze the drought characters of Chaoyang Prefecture.
根据辽宁省朝阳地区1961~2000年历年月降水量的实测资料,用降水距平百分率、Z指数方法分析朝阳干旱特征,证明:根据降水资料来判断朝阳地区干旱特征是比较准确的。
3.
The drought character of semi-humid and semi-arid climate affects the natural geo-environment of Loess Plateau deeply and widely,which should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when we take measures in the Loess Plateau.
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呈低水平循环状态,易形成土壤干层,而季节干旱是土壤干层形成的直接驱动力;"低降水、高蒸发"的气候特点是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决定因素,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中的干旱特征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干旱特征
1.
Regional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我国区域干旱特征及干旱灾害应对措施分析
4)  drought features
干旱特点
5)  Extremely desiccative year
特大干旱年
6)  special dry year
特别干旱年
补充资料:干旱


干旱
drought damage

  台湾省资料暂缺御,又未能及时解决维持社会正常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水资源而造成的一种缺水灾祸。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研究对象的干旱有以下不同涵义:①气象干旱。在一个时期内,水分供应持续低于气候上所期望的水分供给。干旱强度取决于水分亏缺量及其持续时间。②农业干旱。作物缺水不能满足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干旱强度取决于土壤不同深度含水量、作物种类、生长状况和生长期。根据作物受害的成因不同,可将农业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土干旱土地龟裂ganhan干早(曲旧ught dall网罗)一个地区某段持续时间里,按照常规年景安排的人类活动受到缺水威胁所出现的旱象。早宙训具指出现比较严重旱象时,由于社会抗旱力不高或无力抵壤于旱是由于土壤缺水,植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补偿蒸腾消耗所造成的危害;大气干旱是空气十分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土壤虽不一定缺水,但由于蒸腾强烈,使植株供水不足而形成危害;生理干旱是不良的土壤环境条件使作物生理过程发生障碍,导致植株水分平衡失调而造成危害。③水文干早。地表水减少和地下水位明显降低或者河流流量显著减小而出现的旱象。④社会经济干旱。缺水对该地区的经济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干旱是水分亏缺缓慢累积的结果,属渐进性灾害。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干早,其影响面积往往较大。根据干早影响时间长短和特征,可分为长期干旱、季节性干早、临时干旱和隐蔽干旱。干旱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尤其对农业影响最大。根据历史记载,中国从公元前2肠年到1男9年的2155年中,发生早灾达1056次,平均两年一次。防御干早是中国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根据干旱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兴修水利,合理灌溉,平整土地,深耕改土,选育耐早品种,提高抗早能力、抑制蒸发和蒸腾、减少水分消耗、蓄水保墒和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对于防早抗旱有明显效果。(安顺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