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density temperature T_ρ
密度温度Tρ
1.
5) output data,introducing an 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 variable,density temperature T_ρ,and according to the reversible saturated moist adiabatic process in th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引入大气热力学变量密度温度Tρ,采取与实际大气较为相符的可逆饱和湿绝热抬升过程,利用MM5V3。
3) fermi temperature
费密温度
6) microthrmometer
精密温度计
补充资料: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海水的 3个状态参数。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和压力而变化。因为压力一般可用深度表示,所以对固定深度来说,海水的密度只随温度和盐度而变。海水的多种运动,与海水密度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海水的温度对大气温度有很大的影响,能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变异;海水的盐度是研究海洋中许多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盐度、温度和密度在海水中的分布规律,是海洋科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盐度 海水是复杂的溶液,含有氯、钠等80余种元素。一般用盐度表示海水中的含盐量。在海洋调查中可直接采用物理手段,快速而准确地测定盐度(见海水盐度)。
在全世界海洋中,海水的盐度平均值约为34.7。在盐度为35的 1千克海水中,含氯离子 19.34克,钠离子10.77克,还有硫、镁、钙、钾等成分。外海的海水盐度较高,可达35~36;近海、特别是河口区域的海水盐度可低于30,这是因为陆地径流输入淡水的缘故。全球海洋表层的海水的盐度分布,主要取决于不同区域的蒸发和降水。但在高纬度海区,它还与结冰和融冰有关:结冰时海水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温度 海水表层的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因而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高低之差可达30°C。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C,2000米深处为2~3°C,深于3000米处为1~2°C。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C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为3.5°C。
密度 世界海洋海水的密度是盐度(S)、温度(T)和压力(p)的函数,以ρSTp表示,也叫现场密度。其倒数为比容,以αSTp表示。因为海水的现场密度稍大于1,一般为1.0255~1.0285,因此常用现场条件密度
σSTp=(ρSTp-1)×103表示密度。同理,用现场条件比容VSTp表示比容:
VSTp=(αSTp-0.9)×103在大气压力下的海水密度(或比容),只是盐度和温度的函数,通常用条件密度σT(或条件比容VT)表示。
分布和变化 太平洋中部表面海水的盐度等值线,近似地和纬圈平行;其西部边缘海等海区的盐度等值线,大体上和海岸平行。盐度在35左右的高盐水在太平洋中所占的海域十分广阔:赤道海域的盐度为34.5~35.5;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盐度(接近36)的海域;高纬度海域盐度较低,例如南纬60度附近为34,北纬60度附近为31.5~33.0。在北纬40度附近的海域和西部的边缘海,海水的盐度梯度较大。除靠近大陆的海区外,冬夏的盐度分布差别不大。其他大洋的分布特点也类似。
大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冬夏明显不同,2月份在太平洋中北纬 5~50度和南纬20~50度的海域,等温线基本上和纬圈平行,但在黑潮区有高温水舌指向东北;南纬10度的海域,有向东伸展的高温水舌;南纬 5~15度的海域,有29°C的高温区。北半球海水的最低温度,可低于0°C;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北部的海水可以结冰;南部大洋海水的温度,最低可达1°C左右。夏季(8月),太平洋北纬23.5~40度、南纬15~60度海域,等温线几乎与纬圈平行,而赤道海域的等温线呈舌状分布:高温舌从加罗林群岛附近向西南伸展;在北纬50~70度海域,为向东南伸展的低温水舌。北太平洋的最低温度为7°C;南大洋的最低温度为-1°C,出现在南极附近的海域。其他大洋的温度分布虽各有特点,但其分布规律仍和太平洋相近。
表面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平均分布特点是:盐度在赤道附近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值(接近36),再向两极又降低,至北纬60度达最低值(32.4);温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两极逐渐降低,可低达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两极逐渐升高,可达1.026克/厘米3(图1)。
温度、盐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海洋各有不同特点(图2),其中以盐度的变化最为复杂,而温度的变化趋势和密度相反。这3个状态参数在各水层中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上层(深度小于1000米)变化最大;在深度1000~2000米的水层中,变化已不明显;在深于4000米的水层中,各个气候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这种分布特点与大洋水体的混合和环流状况有关(见水团)。
盐度 海水是复杂的溶液,含有氯、钠等80余种元素。一般用盐度表示海水中的含盐量。在海洋调查中可直接采用物理手段,快速而准确地测定盐度(见海水盐度)。
在全世界海洋中,海水的盐度平均值约为34.7。在盐度为35的 1千克海水中,含氯离子 19.34克,钠离子10.77克,还有硫、镁、钙、钾等成分。外海的海水盐度较高,可达35~36;近海、特别是河口区域的海水盐度可低于30,这是因为陆地径流输入淡水的缘故。全球海洋表层的海水的盐度分布,主要取决于不同区域的蒸发和降水。但在高纬度海区,它还与结冰和融冰有关:结冰时海水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温度 海水表层的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因而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高低之差可达30°C。水温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1000米处的水温约为4~5°C,2000米深处为2~3°C,深于3000米处为1~2°C。占大洋总体积75%的海水,温度在0~6°C之间,全球海洋平均温度为3.5°C。
密度 世界海洋海水的密度是盐度(S)、温度(T)和压力(p)的函数,以ρSTp表示,也叫现场密度。其倒数为比容,以αSTp表示。因为海水的现场密度稍大于1,一般为1.0255~1.0285,因此常用现场条件密度
σSTp=(ρSTp-1)×103表示密度。同理,用现场条件比容VSTp表示比容:
VSTp=(αSTp-0.9)×103在大气压力下的海水密度(或比容),只是盐度和温度的函数,通常用条件密度σT(或条件比容VT)表示。
分布和变化 太平洋中部表面海水的盐度等值线,近似地和纬圈平行;其西部边缘海等海区的盐度等值线,大体上和海岸平行。盐度在35左右的高盐水在太平洋中所占的海域十分广阔:赤道海域的盐度为34.5~35.5;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盐度(接近36)的海域;高纬度海域盐度较低,例如南纬60度附近为34,北纬60度附近为31.5~33.0。在北纬40度附近的海域和西部的边缘海,海水的盐度梯度较大。除靠近大陆的海区外,冬夏的盐度分布差别不大。其他大洋的分布特点也类似。
大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冬夏明显不同,2月份在太平洋中北纬 5~50度和南纬20~50度的海域,等温线基本上和纬圈平行,但在黑潮区有高温水舌指向东北;南纬10度的海域,有向东伸展的高温水舌;南纬 5~15度的海域,有29°C的高温区。北半球海水的最低温度,可低于0°C;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北部的海水可以结冰;南部大洋海水的温度,最低可达1°C左右。夏季(8月),太平洋北纬23.5~40度、南纬15~60度海域,等温线几乎与纬圈平行,而赤道海域的等温线呈舌状分布:高温舌从加罗林群岛附近向西南伸展;在北纬50~70度海域,为向东南伸展的低温水舌。北太平洋的最低温度为7°C;南大洋的最低温度为-1°C,出现在南极附近的海域。其他大洋的温度分布虽各有特点,但其分布规律仍和太平洋相近。
表面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平均分布特点是:盐度在赤道附近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值(接近36),再向两极又降低,至北纬60度达最低值(32.4);温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两极逐渐降低,可低达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两极逐渐升高,可达1.026克/厘米3(图1)。
温度、盐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海洋各有不同特点(图2),其中以盐度的变化最为复杂,而温度的变化趋势和密度相反。这3个状态参数在各水层中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上层(深度小于1000米)变化最大;在深度1000~2000米的水层中,变化已不明显;在深于4000米的水层中,各个气候带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这种分布特点与大洋水体的混合和环流状况有关(见水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