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脊椎骨次全截骨
1)  subtotal vertebra osteotomy
脊椎骨次全截骨
2)  meta-whole vertebrae osteotmony
次全脊椎截骨
1.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posterior approach meta-whole vertebrae osteotmony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the old thorocolumbar verterbral fractures.
目的介绍后路次全脊椎截骨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3)  Pedical subtraction osteotomy
全脊椎截骨
1.
Pedical subtraction osteotomy combined with multisegmental V shaped lamina osteotomies for correc-tion of severe kyph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 V 形截骨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4)  posterior whole vertebrae osteotomy
后路全脊椎截骨
5)  closing wedge osteotomy
全脊椎截骨术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ance of closing wedge osteotomy in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kyphotic-scoliotic deformity in thoracolumbar spine.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侧后凸畸形的应用。
6)  vertebral osteotomy
脊椎截骨
1.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econd transpedicle internal fixation and vertebral osteotomy for severe kyphosis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 after the first transpedicular screw was removed.
目的 总结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再次行脊椎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经验。
补充资料:全骨鱼类(化石)
quanguyu lei(huashi)
全骨鱼类(化石)
Holostei (fossil)


   在进化阶段上介于软骨硬鳞类和真骨鱼类之间的辐鳍鱼类,在分类学上作为辐鳍鱼亚纲的一个次纲,从晚二叠世开始出现,侏罗纪最繁盛,从白垩纪开始大为衰退,生存至今的仅有雀鳝(Lepisosteus)和弓鳍鱼(Amia)。前者生活在北美、中美及古巴淡水中;后者生活在北美各大湖及河流中。全骨鱼类的主要特征是:无后吻骨,有前眶骨,鼻骨不组成眼眶;上颌骨后部游离,既不与外翼骨连结,也不与前鳃盖骨连结;下颌骨有冠状突;有间鳃盖骨;所有鳍的鳍条仅在远端部分分节;尾鳍为半歪型或正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
 半椎鱼目 体纺锤形或高纺锤形;口裂短小;眶下骨数目多;牙齿通常为磨状齿,有时为锥形齿;头部骨片和鳞片颇厚;躯干背缘在背鳍后急剧减低;所有鳍均具有很发达的棘鳞;鳞片通常为菱形。常见于三叠纪的有半椎鱼(Semionotus),主要产于北美、南非及澳大利亚晚三叠世,南美早三叠世有可疑的纪录。中国新疆乌鲁木齐附近中三叠世产有中华半椎鱼(Sinosemionotus)。繁盛于侏罗纪的鳞齿鱼 (Lepidotes)是半椎鱼类的另一典型代表,有很多种,从晚三叠世开始出现,以侏罗纪最繁盛,到白垩纪晚期绝灭,其地理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球。在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中所产鳞齿鱼尤多。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中产有与鳞齿鱼相近的亚洲鳞齿鱼(Asiatolepidotus)。
 硬齿鱼目 体形很高而扁,侧视几成圆形;背、臀鳍的基线很长,尾鳍外形对称;无棘鳞;口小;吻短;无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齿骨和锄骨生有磨状齿。典型代表硬齿鱼(Pcnodus)分布于欧洲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西印度晚侏罗世、澳洲早白垩世、北美白垩纪、非洲和亚洲始新世。在我国西藏昌都地区侏罗纪地层中产有西藏硬齿鱼(Tibetodus)。
 弓鳍鱼目 体纺锤形;颊部通常宽大;前鳃盖骨近乎垂直,但一般下部向前延伸;通常有一块辅上颌骨;下颌骨具有高的冠状突;口缘齿通常为圆锥形;尾鳍为半歪型或正型;鳞片为方鳞或圆鳞。
 副半椎鱼亚目 此类鱼在某些方面还残存软骨硬鳞类的性质,但在许多方面具有全骨鱼类的结构有些作者把它作为一独立的目,有些作者认为它与弓鳍鱼类有亲缘关系,列入弓鳍鱼目中作为一个亚目。此类鱼在三叠纪进化很快,颊部变异大前鳃盖骨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的属中变化很大。典型代表副半椎鱼(Parasemionotus)产于马达加斯加和格陵兰早三叠世海相地层。
 弓鳍鱼亚目 主要包括以下的两个科:①金尾鱼科(Caturidae),通常被认为是弓鳍鱼类的主干和弓鳍鱼科的祖先。体纺锤形或延长;顶骨小;前鳃盖近乎垂直;颊部具有几块很发达的次眶骨;上颌骨略隆起;下颌骨很长;背鳍基短;胸鳍比腹鳍发达得多;所有鳍均具有棘鳞;鳞片菱形。主要代表为金尾鱼(Caturus),分布在欧洲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西非晚侏罗世地层。中国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中产有与此类鱼相近的中华真颚鱼(Sinoeu-nathus)。②弓鳍鱼科,眼通常小;颊部很宽大,具有很发达的后眶骨;顶骨大;上颌骨较高;口裂大,上颌骨和下颌骨具有强大的锥形齿;咽板骨大;鳍条粗壮,间距大;无棘鳞;背鳍基通常很长;尾鳍后缘凸圆形;鳞片菱形或圆鳞现生代表为弓鳍鱼(Amia),生活在北美湖河中。此属化石见于北美晚白垩世、始新世,欧洲古新世、中新世;也见于中国内蒙古、新疆及吉林等地的始新世地层。在中国中生代后期常见的有中华弓鳍鱼(Sinamia)(图1 [中华弓鳍鱼(Sinamia)复原图]中华弓鳍鱼(Sinamia)复原图),有些作者认为它代表一独立科──中华弓鳍鱼科(Sina-miidae),另一些作者将其列入弓鳍鱼科。其形态特征与弓鳍鱼属相似,但尾鳍为半歪型,背鳍基较短些,顶骨愈合为一块,眼眶后的两块眶后骨较小,鳞片为菱形。与中华弓鳍鱼相近的另一个属是伊克昭弓鳍鱼(Ikecha-oamia),分布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早白垩世地层,也见于浙江缙云晚侏罗世地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