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Poplar Sheltbelts System
杨树农田防护林系统
1.
The Study on Water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lar Sheltbelts System in the Cropland of North China Plain;
华北平原杨树农田防护林系统耗水特征的研究
4) farmland windbreak system
农田防护林体系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boundary layer on farmland windbreak system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gional wind protective model of sparse trees was evolved.
本文目的旨在解析农田防护林体系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疏林型防护林体系的区域性防风效应模型,与业已完成的林带网格型防护林体系的区域性防风效应模型(朱廷曜,1992,1993)一起,共同构成农田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评价的理论体系。
5) farmland shelterbelts
农田防护林
1.
Application of Surfer software to the study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Surfer软件在农田防护林网研究中的应用
2.
The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 Scale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in JianHu County Based on GIS;
基于GIS的建湖县农田防护林空间配置及发展规模研究
3.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the typical farmland shelterbelts in Hetao irrigation area
河套灌区典型农田防护林结构综合效益评价
6) farmland shelterbelt
农田防护林
1.
Study on Water Saving and Salt Reduction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the Farmland Shelterbelt in Hetao Irrigation Area
河套灌区节水、减盐型农田防护林效益研究
2.
Protective effects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in Northeast China:A field scale analysis
基于田间尺度的东北农田防护林防护效应分析
3.
Study on windbreak effect of farmland shelterbelts in dry farmlands of North China
北方旱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研究
补充资料:农田防护林
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由于呈带状,又称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见彩图)
结构 因林带宽度,行数,乔、灌木树种搭配和造林密度而有差异,并表现为透光度与透风系数的变化。透光度,又称疏透度,是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其纵断面的总面积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站在距林带30~40米处,目测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透风系数是林带背风面离林缘 1米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相应高度处的平均风速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实测林带背风面距林带 1米的林冠顶部、林冠中部和距地表1米高处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然后实测空旷地区相应3个高度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最后用下式算出二者的比值。
式中K为透风系数,v1、v2、v3为林带背风林缘处各高度处的平均风速,u1、u2、u3为空旷区相应的3个高度处的平均风速。因透光度和透风系数不同,林带结构可分3种:
① 紧密结构。带幅较宽,栽植密度较大,一般由乔、灌木组成。生叶期间从林冠到地面,上下层都密不透光。透光度为零或几等于零,透风系数在0.3以下。在林带背风面近距离处的防护效果大。在相当于树高 5倍(5H)的范围内,风速为原来的25%,10H 范围内为37%,到20H范围,则达54%。由于紧密结构的林带内和背风林缘附近,有一静风区,容易导致林带内及四周林缘积沙,一般不适用于风沙区。
② 疏透结构。带幅较前者窄,行数也较少。一般由乔木组成两侧或仅一侧的边行,配置一行灌木,或不配置灌木,但乔木枝下高较低。最适宜的透光度为0.3~0.4,透风系数为0.3~0.5。其防护效果,在5H 范围内风速为旷野的26%,10H 范围内为31%、20H 范围内为46%。其防护效果大于紧密结构,防护距离小于通风结构,适用于风沙区。
③ 通风结构。林带幅度、行数、栽植密度,都少于前两者。一般为乔木组成而不配置灌木。林冠层有均匀透光孔隙,下层只有树干,因此形成许多通风孔道,林带内风速大于无林旷野,到背风林缘附近开始扩散,风速稍低,但仍近于旷野风速,易造成林带内及林缘附近处的风蚀。生叶期的透光度为0.4~0.6,透风系数大于0.5。其防护效果在5H 范围内为原来风速的29%,10H 范围内为39%,20H 范围内为44%,30H 范围内始达56%。防护距离最远。适用于风速不大的灌溉区,或风害不严重的壤土农田或无台风侵袭的水网区。
造林技术 ①林带设置。农田防护林宜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以求一致。平原农区的田块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则和排灌渠与农田相结合而设置。据此,林带宜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连亘的农田林网。每块农田都由四条林带所围绕,以降低或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害风。②网格大小。因带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带距又受树种、高生长和害风的制约。一般土壤疏松且风蚀严重的农田,或受台风袭击的耕地,主带距可为150米,副带距约300米,网格约4.5公顷。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农区,主带距可为200~250米,副带距可为400米左右,网格约8~10公顷。风害不大的水网区或灌溉区,主带距可为250米,副带距400~500米,网格约10~15公顷。因高生长和害风情况而有不同。③树种选择。宜选择高生长迅速、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乡土树种,或符合上述条件而经过引种试验、证实适生于当地的外来树种。可采取树种混交,如针、阔叶树种混交,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经济树与用材树混交等。采用带状、块状或行状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据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需的正常营养面积而定。如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 2米。双行林带株行距3×1米或4×1米。3行或3行以上林带株行距2×2米或3×2米。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而异。⑤抚育管理。在新植林带内需除草、灌水和适当施肥。幼林带郁闭后进行必要的抚育。但修枝不可过度,应使枝下高约占全树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带树木的枝下高不宜超过4~5米。间伐要注意去劣存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勿使林木突然过稀。幼林带发现缺株或濒于死亡的受害木时应及时补植。
结构 因林带宽度,行数,乔、灌木树种搭配和造林密度而有差异,并表现为透光度与透风系数的变化。透光度,又称疏透度,是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其纵断面的总面积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站在距林带30~40米处,目测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透风系数是林带背风面离林缘 1米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相应高度处的平均风速的比值。确定的方法是实测林带背风面距林带 1米的林冠顶部、林冠中部和距地表1米高处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然后实测空旷地区相应3个高度的风速,并算出平均值。最后用下式算出二者的比值。
式中K为透风系数,v1、v2、v3为林带背风林缘处各高度处的平均风速,u1、u2、u3为空旷区相应的3个高度处的平均风速。因透光度和透风系数不同,林带结构可分3种:
① 紧密结构。带幅较宽,栽植密度较大,一般由乔、灌木组成。生叶期间从林冠到地面,上下层都密不透光。透光度为零或几等于零,透风系数在0.3以下。在林带背风面近距离处的防护效果大。在相当于树高 5倍(5H)的范围内,风速为原来的25%,10H 范围内为37%,到20H范围,则达54%。由于紧密结构的林带内和背风林缘附近,有一静风区,容易导致林带内及四周林缘积沙,一般不适用于风沙区。
② 疏透结构。带幅较前者窄,行数也较少。一般由乔木组成两侧或仅一侧的边行,配置一行灌木,或不配置灌木,但乔木枝下高较低。最适宜的透光度为0.3~0.4,透风系数为0.3~0.5。其防护效果,在5H 范围内风速为旷野的26%,10H 范围内为31%、20H 范围内为46%。其防护效果大于紧密结构,防护距离小于通风结构,适用于风沙区。
③ 通风结构。林带幅度、行数、栽植密度,都少于前两者。一般为乔木组成而不配置灌木。林冠层有均匀透光孔隙,下层只有树干,因此形成许多通风孔道,林带内风速大于无林旷野,到背风林缘附近开始扩散,风速稍低,但仍近于旷野风速,易造成林带内及林缘附近处的风蚀。生叶期的透光度为0.4~0.6,透风系数大于0.5。其防护效果在5H 范围内为原来风速的29%,10H 范围内为39%,20H 范围内为44%,30H 范围内始达56%。防护距离最远。适用于风速不大的灌溉区,或风害不严重的壤土农田或无台风侵袭的水网区。
造林技术 ①林带设置。农田防护林宜与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规划,以求一致。平原农区的田块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则和排灌渠与农田相结合而设置。据此,林带宜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构成纵横连亘的农田林网。每块农田都由四条林带所围绕,以降低或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害风。②网格大小。因带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带距又受树种、高生长和害风的制约。一般土壤疏松且风蚀严重的农田,或受台风袭击的耕地,主带距可为150米,副带距约300米,网格约4.5公顷。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农区,主带距可为200~250米,副带距可为400米左右,网格约8~10公顷。风害不大的水网区或灌溉区,主带距可为250米,副带距400~500米,网格约10~15公顷。因高生长和害风情况而有不同。③树种选择。宜选择高生长迅速、抗性强、防护作用及经济价值和收益都较大的乡土树种,或符合上述条件而经过引种试验、证实适生于当地的外来树种。可采取树种混交,如针、阔叶树种混交,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经济树与用材树混交等。采用带状、块状或行状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据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需的正常营养面积而定。如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 2米。双行林带株行距3×1米或4×1米。3行或3行以上林带株行距2×2米或3×2米。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而异。⑤抚育管理。在新植林带内需除草、灌水和适当施肥。幼林带郁闭后进行必要的抚育。但修枝不可过度,应使枝下高约占全树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带树木的枝下高不宜超过4~5米。间伐要注意去劣存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勿使林木突然过稀。幼林带发现缺株或濒于死亡的受害木时应及时补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