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Queen's Tomb of Qing Dynasty
清代后陵
2) royal tomb of Qing dynasty
清代皇家陵寝
1.
The influence of Feng-shui on the royal tomb of Qing dynasty is mainly on the location and structure.
风水理论对于清代皇家陵寝的影响主要在于选址及结构布局,具体体现在山、水、土壤、植被等资源特征及空间结构特征上。
4) the Middle and Lat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清代中后期
1.
Study on the Popular Fictions of Guangdong Area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清代中后期广东地区通俗小说研究
5)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site
清代中后期庙址
6) Zhao Mausoleum in Qing Dynasty
清昭陵
1.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of Zhao Mausoleum in Qing Dynasty with a Multi-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多民族文化特征的清昭陵建筑装饰
补充资料:清初三陵
清朝入关前在辽宁省的三座陵墓:永陵、福陵和昭陵。昭陵于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陵 在辽宁新宾县, 原称兴京陵。 顺治十六年(1659)改称永陵。它在三陵中规模最小,建筑规划简单,为数祖合祭的陵寝。陵园平面呈南北稍长的凸字形,由红墙围成三进院落。前院内并列着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四座碑亭。中院内中央是面阔五间的正殿启运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和焚帛炉。主要建筑皆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殿后,即凸出的高台上环列五个墓塚宝顶,葬清帝肇祖孟特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和其他皇室祖先。
福陵 在沈阳东郊,俗称东陵,是明末称帝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建于天聪三年(1629),占地19万平方米。大红门前东西设石碑坊、下马碑、华表和石狮子。门内神道两侧有望柱和五对石象生。随地势升高,在山腰平台上布置重檐歇山顶的神功圣德碑楼,后面为一矩形城台,城上雉堞周环。城南门为隆恩门,城楼三层,城墙北面为方城明楼,城四角建有十字脊顶的角楼,与隆恩门、明楼相互呼应。城北接宝城,宝城之下为地宫,外观和雕饰显然不同于明清官式建筑。
昭陵 在沈阳市区北部,俗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兴工于崇德八年(1643),占地18万平方米,较福陵略小,地势平坦,后有隆业山。陵园前部是一座四柱三楼的石碑坊,神道略短,大红门内两侧用六对石象生,其他建筑与福陵相似。但昭陵的石象生和石构件的雕饰,较为精致。
昭陵和福陵的规制明显地受明陵的影响。其中昭陵神道石象生排列成梯形,利用透视错觉增加神道的长度感,是其建筑处理上值得注意的特点。
永陵 在辽宁新宾县, 原称兴京陵。 顺治十六年(1659)改称永陵。它在三陵中规模最小,建筑规划简单,为数祖合祭的陵寝。陵园平面呈南北稍长的凸字形,由红墙围成三进院落。前院内并列着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四座碑亭。中院内中央是面阔五间的正殿启运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和焚帛炉。主要建筑皆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殿后,即凸出的高台上环列五个墓塚宝顶,葬清帝肇祖孟特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和其他皇室祖先。
福陵 在沈阳东郊,俗称东陵,是明末称帝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建于天聪三年(1629),占地19万平方米。大红门前东西设石碑坊、下马碑、华表和石狮子。门内神道两侧有望柱和五对石象生。随地势升高,在山腰平台上布置重檐歇山顶的神功圣德碑楼,后面为一矩形城台,城上雉堞周环。城南门为隆恩门,城楼三层,城墙北面为方城明楼,城四角建有十字脊顶的角楼,与隆恩门、明楼相互呼应。城北接宝城,宝城之下为地宫,外观和雕饰显然不同于明清官式建筑。
昭陵 在沈阳市区北部,俗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兴工于崇德八年(1643),占地18万平方米,较福陵略小,地势平坦,后有隆业山。陵园前部是一座四柱三楼的石碑坊,神道略短,大红门内两侧用六对石象生,其他建筑与福陵相似。但昭陵的石象生和石构件的雕饰,较为精致。
昭陵和福陵的规制明显地受明陵的影响。其中昭陵神道石象生排列成梯形,利用透视错觉增加神道的长度感,是其建筑处理上值得注意的特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