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改性速生杨木
1)  modified fast-growing poplar
改性速生杨木
1.
The possibility of modified fast-growing poplar applied in timber structure was studied in the paper.
本文是围绕改性速生杨木作为木结构用材的可能性展开研究的。
2)  Modified poplar
改性杨木
3)  Poplar [英]['pɔplə(r)]  [美]['pɑplɚ]
速生杨木
1.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for Scrimber Made from Poplar and Bagasse;
速生杨木/甘蔗渣重组材的工艺研究
2.
A series of material property of poplar laminated veneer lumber has been examined,and convert the testing value of material property into design strength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in code for design of timber structur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lar LVL could be used as structural material.
对速生杨木制作的单板层积材(Laminated Veneer Lumber,简称LVL)的各项材料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将测试验值按《木结构设计规范》确定设计值方法换算,结果表明杨木LVL可作结构材使用。
4)  Fast-growing Poplar
速生杨木
1.
Study on Dyeing Processing of Fast-growing Poplar Board;
速生杨木板材的染色工艺试验
5)  fast-growing poplar wood
速生杨木材
6)  poplar [英]['pɔplə(r)]  [美]['pɑplɚ]
速生杨
1.
The application of wood handling system from Andritz and the refining system from Metso in the poplar BCTMP production line of Huatai Group;
Andritz的备料系统和Metso的磨浆系统在华泰速生杨BCTMP生产线上的选用
2.
Choosing hydrolyzate of poplar as fermentation material,which was obtained by two-step super-low acids hydrolysis,fuel ethanol production was studied by using Candida tropicalis 2.
以速生杨二步超低酸水解方法获得的水解液为原料,在28℃、100 r/min等发酵条件下,选择热带假丝酵母(C。
补充资料:杨木

原名杨振昆,昆明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记者、编辑,云南大学中文系讲师,系主任,云南大学东南亚文化暨华文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协特邀委员,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秘书长。曾随云南省作家代表团赴缅甸访问,到新加坡、泰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文大学讲学。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杨木(1928~ )

杨木,又名杨穆俊,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出生后不久,即逢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率部撤退到潮汕,国民党反动派在潮汕实行“白色恐怖”的“清乡”。杨木随母亲逃亡去泰国同父亲兄姐团聚。后又随母亲回家乡长期居住并上学。1944年从乡间初中毕业后转到汕头读高中,先后就学于岭梅、聿怀中学。1946年转学至广州广雅中学,在地下党员影响下接受革命启蒙教育。1947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英文系,后参加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爱国民主协会(即地下学联),成为英文系进步学生组织的骨干,任中山大学各院系联合会联络股负责人和中山大学外文系学生会副主席。曾被推举为中大3个学生代表之一向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请愿,要求增加中大"师范生伙食补助费"及贫困教工薪贴。地下党还组织他参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学习,夜间张贴反蒋反美标语、文章。他还利用假期去香港读"南方夜校",听郭沫若、矛盾、邓初民、剪伯赞等人讲课并与他们一起郊游联欢。

1949年解放军渡江后,广州出现“白色恐怖”,国民党出动大批军警包围中山大学,杨木奉地下党之命带领地下学联一个小组经香港偷渡至惠阳县大鹏湾加入东江纵队的后身--粤赣湘边区纵队并参加了解放惠州的战斗。尔后在东江文工团、东江地委宣传部、粤东区党委、粤东《工农兵》杂志社工作,屡次获得奖励:1952年评为紫金县土改工作模范,1950年获广东省群众文艺创作二等奖,1953年获粤东区党委直属机关优秀工作者称号。1954年初入党。

1954年被机关选送,作为"调干学生"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在校期间曾被评为“三好学生”,出席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学生代表大会。

1957年被分配到新华总社国际部,这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从一个“万金油干部”变成“新闻工作者”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为此,他订立三项原则:①树立强烈的革命新闻事业心;②工作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学什么;③锻炼自己的身体及作风去适应新闻工作,特别是驻外记者的需要。近40年来,他已形成“严、苦、细、闯”的有自己特色的作风。

他开始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时熟练掌握的是俄文,1960年后,工作需要他用英文,他就刻苦学习新闻英文写作,自编字典,以积累词汇。领导分配他搞国际体育、科技报道。他不懂也不感性趣,就跑去体委请教乒乓球教练付其芳、男团冠军容国团。他参加了1964年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28届世界乒乓球赛,在保加利亚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伊朗和泰国举行的亚洲第七、八届运动会乃至在汉城举行的奥运会。他不但自己采写新闻,后来又成为新华社记者团领导成员之一。大型运动会往往要工作16天。每晚开完记者会安排翌日工作之后,他还要写每日赛情述评,凌晨3点才睡,7点起床,然后又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1964年起,他经常被派去参加国际会议或随中央领导人出国访问,先后去过36个国家。使他受到深刻教育的是随周恩来总理访问过罗马尼亚。

1980至1986年,他任新华社曼谷分社首席记者,除负责泰国、柬埔寨报道外还兼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报道。这6年半,他`突击抓采访,认为只有深入采访并亲临第一线才能发挥新华社特色,加速报道时效,加强调研并广交朋友。他还致力于新华社中英文稿在泰国“落地”,争取多被当地报纸采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