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生殖形态学
1)  reproductive morphology
生殖形态学
2)  reproductive damage/morphological change
生殖损伤/形态学改变
3)  Reproductive ecology
生殖生态学
1.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broodstock of Litopenaeus vannamei,Marsupenaeus japonicus and Scylla serrata achieved by author in recent years.
本文概述了作者近年来有关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锯缘青蟹亲体生殖生态学方面的部分研究结果。
2.
The plant reproductive ecology is one of offset field developing quickly in the population ecology.
植物生殖生态学是种群生态学中发展迅速的一个分支,已成为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3.
The reproductive ecology character of Larix chinensis is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 (1) The female flower is located at the branch of 2~4 years old, and the male flower, at the branches of 2~6 years old .
研究了太白红杉的生殖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雌球花一般着生在2~4龄枝上,雄球花主要分布在2~6龄枝上;(2)小孢子叶背面有1对小孢子囊,花粉从小孢子叶的背面散发,花粉没有气囊,借助风力传播;珠鳞基部近轴面着生2个胚珠;(3)雄球花从芽鳞中露出时为绿色,5月初进入传粉期时为淡黄色,下垂;花粉散发后雄球花变软,逐渐脱落。
4)  morphology of perichaetium
生殖苞形态
5)  cultural ecology
养殖生态学
1.
The studies on the biology and cultural ecology of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were review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as suggested.
对国内脊尾白虾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脊尾白虾养殖生态学今后研究的方向。
2.
The studies on the biology and cultural ecology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re reviewed,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suggested.
本文对国内外凡纳滨对虾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凡纳滨对虾养殖生态学今后研究的方向。
6)  Reproductive ecology
繁殖生态学
1.
Reproductive ec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Eremurus anisopterus and Eremurus inderiensis, two ephemeroid plants, which growed in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Xinjiang, China, was carefully studied for two years.
Bieb)Regel)的繁殖生态学特性做了连续2年的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异翅独尾草和粗柄独尾草都是两性花植物,隶属于百合科(Liliaceae)独尾草属(Eremurus)。
2.
rosthornii,the endangered reasons and ecological strategies from the views of population ecology,reproductive ecology,and physioecology of this species were dicussed.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特有植物南川百合与其对照种泸定百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开花物候、花部综合特征、繁育系统、传粉生态学特征、种子萌发特性,以及水分胁迫、施肥与遮荫条件下的表型可塑性响应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南川百合在种群生态学、繁殖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生态对策及日渐稀少的原因。
补充资料:超显微形态学
      研究在1~200纳米范围内的细胞组分(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在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情况下变化的学科。
  
  早期的形态学只能研究肉眼观察到的结构。人眼只能分辨相隔 0.1毫米以上的两点。光学显微镜使人们可以观察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内的某些结构。它的分辨能力约相当于光波波长的一半,分辨的最大距离是200纳米,但大多数细胞结构比这小得多,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40年代以后电子显微镜问世和超薄制片技术的不断改进,才突破了这一限度。
  
  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束代替光束作为光源。由于电子的波长特别短,分辨能力达到1~5埃,使人们可以观察到光学显微镜极限之外的直至大分子之间的结构。超显微形态学就是指在这一水平上的形态学研究。
  
  研究超显微形态的设备,除最为重要的电子显微镜外,还有干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有的细胞结构,如高尔基器,究竟是否为一种细胞器,在只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年代,长期争论不休;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才被肯定。又如线粒体、中心粒、染色体和核仁等,虽然在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但它们的细微而复杂的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此外,在电子显微镜下还发现了以往在光学显微镜下未能看到的一些结构,如核糖体、溶酶体、质膜、核膜与核膜孔等,甚至可以观察到DNA等大分子,和DNA的转录活动等。在观察结构的基础上还可探索其活动的规律,例如对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肌肉收缩的机理,对纤毛或鞭毛显微结构的研究弄清了精子尾部、原生动物及其他细胞表面的纤毛和鞭毛活动的规律。
  
  植物超显微形态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一些细胞器的共同性和各自的特异性。对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叶绿体的超微形态的观察,使人们对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光合作用中发挥作用,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对细菌和蓝藻的超微形态研究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高等动植物细胞却有显著的差异,从而对了解它们的起源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在临床医学特别是病理学中,超微形态的观察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以及病因的探讨有独到之处。例如观察"纤毛不活动综合征"患者的纤毛,发现纤毛的某一组成成分有缺陷或者移位,而且发现所有具纤毛的组织及细胞,如呼吸道上皮、内耳感觉上皮等的纤毛都具有同样的缺陷,这就提示,"纤毛不活动综合征"很可能是先天性的遗传缺陷。还发现患者精子尾部结构的异常和身体其他部位纤毛的缺陷是同一类型的,因此,可以通过检查精子来进行诊断。
  
  扫描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直接观察细胞的表面结构。冰冻蚀刻技术为研究细胞膜及其特化结构──细胞间连结──开辟了途径。应用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三维排列,使人们得到立体的概念。
  
  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其他技术,促使超显微形态学向纵深发展。如结合其他学科的成就,特别是应用近代细胞化学技术,包括放射自显术和免疫电镜术,研究了某些大分子在高尔基器上的定位和变化,从而对高尔基器在分泌过程中产生糖脂和糖蛋白的作用以及与细胞膜的关系有了认识。
  
  超显微形态学未来的任务,一方面是深入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另一方面要揭示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以加深在细胞水平上对生命活动的了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