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BsAg positive rate
HBsAg阳性率
1.
The HBsAg positive rate is 9.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高流行区,人群HBsAg阳性率为9。
2.
Obiective To forecas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HBsAg positive rate among abroad labours by trend-season model(TSM).
目的探讨趋势季节模型预测出境劳务人员HBsAg阳性率的实用意义和可行性。
3.
Results:Among them HBsAg positive rate is 3.
结果:其中HBsAg阳性率为3。
2) Positive HBsAg rate
HBsAg阳性模式阳性率
3) HBsAg positive
HBsAg阳性
1.
Use 532?nm laser as an exciting source to respectively measure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normal blood and HBsAg positive blood,normal blood plasma and HBsAg positive blood plasma.
用 5 32nm的激光作为激发光源分别测量正常血液、血浆及HBsAg阳性血液、血浆的荧光光谱。
2.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methods for cleaning examiners used on HbsAg positive patients.
目的比较2种不同清洗方法对HBsAg阳性患者妇科检查器械清洗的质量。
4) HBsAg positive
HBsAg阳性者
1.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 on HBsAg positives in Longan County, Guangxi Province
广西隆安县HBsAg阳性者三年随访研究
5) HBsAg-positive cell
HBsAg阳性细胞
1.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HBsAg-positive cells and SS-positive cells in mouse intestine were investig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结果免疫后16h空肠细菌数量达到高峰,免疫后4d脾脏出现细菌;两试验组小鼠体质量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首次免疫后第3周两试验组小肠内出现HBsAg阳性细胞并维持至第7周;首次免疫后第5、7周两试验组小肠内SS阳性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极显著减少(P<0。
2.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HBsAg-positive cells and SS-positive cells in mice duodenum and jejunum were studi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首次免疫后第3周两个试验组小肠内出现HBsAg阳性细胞并维持至第7周;首次免疫后第5周和第7周两个试验组小肠内SS 阳性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极显著减少(P<0。
6) HBsAg positive serum
HBsAg阳性血清
补充资料:HBsAg
分子式:
CAS号:
性质:在病毒中由S基因编码,有主蛋白(S),中蛋白(MS)和大蛋白(LS)三种形式,它们具有共同的C端,但是由于翻译起始位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氨基端。主蛋白(S)由226个氨基酸组成;中蛋白(MS)在主蛋白前面多了55个氨基酸pre S2序列;大蛋白(LS)在中蛋白前再多了108个或119个氨基酸(取决于不同亚型)的pre S1序列,它们可以被部分的(LS和S)或完全的(MS)糖基化,有糖基化和非糖基化两种形式。S蛋白是病毒外壳和22mm表面抗原颗粒的主要成分,占蛋白总量的80%~90%有很强的免疫性(但非糖基化的免疫原性仅为糖基化的千分之一)。过去都从HBV携带者的血清中分部的表面抗原颗粒作为抗原,用来制备疫苗。1986年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疫苗投入市场,称为第二代疫苗。现用于生产乙肝工程疫苗的宿主有酵母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重组痘苗系统以及昆虫杆状病毒(baculo-virus)系统等。后来人们发现中蛋白(MS)和大蛋白(LS)有着不同于主蛋白(S)的免疫决定簇,带有pre S的乙肝疫苗可能有更强的免疫性。尤其是大蛋白(LS)更是引人注目的免疫原。
CAS号:
性质:在病毒中由S基因编码,有主蛋白(S),中蛋白(MS)和大蛋白(LS)三种形式,它们具有共同的C端,但是由于翻译起始位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氨基端。主蛋白(S)由226个氨基酸组成;中蛋白(MS)在主蛋白前面多了55个氨基酸pre S2序列;大蛋白(LS)在中蛋白前再多了108个或119个氨基酸(取决于不同亚型)的pre S1序列,它们可以被部分的(LS和S)或完全的(MS)糖基化,有糖基化和非糖基化两种形式。S蛋白是病毒外壳和22mm表面抗原颗粒的主要成分,占蛋白总量的80%~90%有很强的免疫性(但非糖基化的免疫原性仅为糖基化的千分之一)。过去都从HBV携带者的血清中分部的表面抗原颗粒作为抗原,用来制备疫苗。1986年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疫苗投入市场,称为第二代疫苗。现用于生产乙肝工程疫苗的宿主有酵母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重组痘苗系统以及昆虫杆状病毒(baculo-virus)系统等。后来人们发现中蛋白(MS)和大蛋白(LS)有着不同于主蛋白(S)的免疫决定簇,带有pre S的乙肝疫苗可能有更强的免疫性。尤其是大蛋白(LS)更是引人注目的免疫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