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更年宁心片
1)  Gengnian ningxin tablets
更年宁心片
1.
Determination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in Gengnian ningxin tablets by 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更年宁心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2)  Gengnian Ningxin Capsule
更年宁心胶囊
1.
Effect of Gengnian Ningxin Capsule and Estradial Valerate on Splenocyte Apoptosis Gene Bcl-2 and Bax Expression of Menopausal Rats;
更年宁心胶囊与戊酸雌二醇对更年期大鼠脾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
3)  Gengnianning
更年宁
1.
Determination of Paeoniflorin in Gengnianning by 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更年宁中芍药苷含量
4)  Gengnianningshentang
更年宁神汤
1.
The Effect of Gengnianningshentang on Treating 72 Patients with Female Climacteric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Yin-deficiency;
更年宁神汤治疗阴虚内热型更年期综合征72例
5)  Gengnian An Tablets
更年安片
1.
Ninety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sixty cases of the treated group by Yipi Ninggeng Decoction, 30 cases of the controlled group by Gengnian An Tablets.
将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 0例采用益脾宁更汤治疗 ,对照组 30例口服更年安片 ,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6)  Gengnianchun Table
更年春片
1.
Determination of emodin in Gengnianchun Table by HPLC;
HPLC法测定更年春片中大黄素的含量
补充资料:心源法师(1881~1970年)
【心源法师(1881~1970年)】
  释心源,俗家姓孙,台湾省台北县人,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岁次辛巳九月,生于台北永和的一个农家。他家庭贫穷,幼年断断续续的读了几天汉文,十多岁时就下田帮家人耕作。长大成人后,父母为他娶了亲,且生了两儿一女。这样平凡的生活过到二十五岁。二十六岁那一年,患了一场大病,几濒于死。那时是清季光绪末年,农村医药落后,没有现代化的医院,病了也不过抓几剂草药吃吃。也是他命不该绝,拖了一个多月,居然渐渐好了。身体逐渐复原了,而在心理上却起了很大的变化。他有感于人生无常,兴起了学仙访道的念头。
  他上有双亲在堂要侍奉,下有妻子儿女要养育,他怎能丢下不顾?但修道学仙的念头在心中又不可遏止,使他终日间闷闷不乐,心中十分矛盾。光绪三十三年,是年他二十七岁,有一天他竟然不告而别,离家出走,四处流浪去访师学道。他在外流浪时,手持一支甘蔗杖,背上背负著一个草袋,一付十足的乞丐相。他北到宜兰、罗东,南到台中、彰化,甚至于远到鹿港、嘉义,这样茫无目的地东奔西走,那里有仙人的影子呢?这样流浪了一年多没有结果,隔年他回到台北,到万华(当时名叫艋舺)投靠他的姑母。姑母问他何以落魄至此?心源乃将离家访师学仙的经过说给姑母听。也是因缘和合,他的姑母是一个虔诚佛教徒,平时常在万华的曹洞宗布教师听讲。布教所的所在地,原先是斋教保安堂的堂址,曹洞宗借用该处布道,所以又名保安堂布教所。心源的姑母劝他打消学仙的念头,好好的修行学佛才是正路。于是在宣统元年的三月初一,心源随姑母到曹洞宗布教所去听闻佛法。
  那天是一位日本法师宣讲佛法,听讲的人挤满了讲堂。由于场面庄严,梵呗悦耳,心源心生欢喜,便决定在保安堂住下来。保安堂的堂主苏泽养,较心源稍大几岁,二人很投缘,不久之后就义结金兰。心源在保安堂帮苏泽养照应一些杂务,同时依另一位住堂的汉学先生学习汉文与经典。经过半年多佛法的薰习,心源善根成熟,决意出家修行。在某一天的半夜间,他悄悄起床,洗净手脸,在佛前焚香祷告,然后用剪刀剪下辫子及长发,再用剃刀剃光,这时他敲钟擂鼓,惊醒住堂的人,他对大众宣告他已出家。此事为日本曹洞宗在台的布教总监大石坚童禅师知道了,他认为心源道心坚固,决定收心源为弟子,亲自为他再举行一次圆顶仪式,赐他法号叫“心源”。这是大石坚童禅师在台湾所收的第一位台籍弟子。
  宣统二年,心源与万华龙山寺的福智和尚及一位在家居士,三人结伴渡海到祖国行脚参访。他们初到闽南,继而江浙,朝礼名山大刹,参访大德高僧,最后朝礼南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一年多之后才返回台湾。他们回台之前正赶上辛亥革命,所以离开祖国时已进入民国时代了。大陆参访年余,眼界大开,见识增长,为人处世也更加圆熟。这时他的剃度师──曹洞宗在台布教总监大石坚童禅师,计划在台北市兴建一座佛教中心道场,作为全台曹洞宗各寺院的联络地点。但这件工作需要一位台籍僧侣协助联络各方。环顾四周,认为心源和尚诚实可靠,是最为适当的人选,就把这联络各方的任务交给心源。
  靠著曹洞宗大本山的资助,大石禅师在台北市区买下了一片四千多坪的土地(就是位于现在仁爱路一段东和禅寺的地址),进而著手兴建寺院。寺院完成,命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成为日本曹洞宗在台湾的最高布教中心。在施工期间,大石禅师考虑到联络本省僧侣,需要有一处联络及住宿的地方。于是在别院旁划出一片土地,另建了一座中国传统式的佛殿,名曰“观音禅堂”(就是东和禅寺的前身),由心源担任住持。曹洞宗别院本来是木构的殿宇,一九一四年九月,台风侵袭台北,木构的殿宇倒塌。院长大石禅师再次募款兴建,改成了钢筋水泥的建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