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ioremediation
[英][,baiəuri,mi:di'eiʃən] [美][,baɪorɪ,midi'eʃən]
生物修复
1.
Simulated bioremediation of surface water polluted with nitrobenzene;
硝基苯污染地表水的生物修复模拟研究
2.
The Bioremediation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Heavy Metals;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3.
Study on the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Urban Landscape Waters;
城市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
3) Bio-remediation
生物修复
1.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Contaminated Soils;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2.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bio-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137Cs.
选用了南瓜、油菜、虎尾草、红梗叶甜菜、东升叶甜菜和红甜菜等几种植物,通过盆栽模拟,研究不同活度137Cs污染的广东大亚湾水稻土、浙江秦山水稻土和北京褐土的生物修复作用。
3.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urban water body, on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 bio-remediation of Yucui Lake in Guangzhou, which has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by the inflow of sewage and surface runoff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为了摸索城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对因用于城市防洪排涝而遭受严重污染的广州市玉翠湖进行了生物修复研究。
4) Phytoremediation
[英][,faɪtəʊrɪ,mi:di:'eɪʃən] [美][,faɪtorɪ,midi'eʃən]
生物修复
1.
Study on Residual Analysis and Phytoremediation of Aniline and Pentachlorophenol in Water;
苯胺和五氯酚在水环境中残留分析及生物修复的研究
2.
In this paper,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the condition for improving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remediation on heavy metal in wetlands were doscussed.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前途的污染治理技术 ,重金属的湿地植物稳定技术和植物萃取技术等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研究热点 ;同时 ,针对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积累、生物转化及生物修复作一分析 ,重金属的生物修复生理机制及其提高富集效率的条件作一综述 ,以期推动国内这一国际热点领域的研究。
3.
)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China has abundant varieties, it can be served as a candidate of cadmium hyperaccumulators for phytoremediation by screening of amaranth cultivars which is tolerant to cadmium.
【结论】苋菜天星米基本具备了镉超富集植物的特征,可用于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5) Microbial remediation
微生物修复
1.
Phytoremediation and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
2.
Research progress in phyto-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3.
The progress of microbial remediation for the organic phosphorus pesticide waste in the environment was reviewed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organic phosphorus sources,types,degradation pathways,gene mapp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bacteria were summarized.
综述了有机磷农药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有机磷降解菌的来源、种类、降解途径、基因定位及其工程菌的构建,客观地分析了微生物修复的优缺点。
6) Bioremediation
[英][,baiəuri,mi:di'eiʃən] [美][,baɪorɪ,midi'eʃən]
微生物修复
1.
Review on the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Pesticide-Contaminated Soils and Pesticide-degrading Strains' Gene Engineering;
土壤有机农药污染微生物修复及降解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2.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Petroleum;
微生物修复受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3.
Bioremediation of Polluted Water;
受污染水域的微生物修复
补充资料: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
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