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method of Wilson
威尔逊方法
2) Wilson plot
威尔逊法
3) Wilson equation
威尔逊方程
1.
Methcanol (1)-water(2) and Ethand (1)-water (2) on the base of experiment with the Wilson equation.
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用威尔逊方程对异丙醇(1)一环已烷(2)、甲醇(1)一水(2)和乙醇(1)一水(2)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和预测,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4) Wilsonθ method
威尔逊-θ法
5) Wilson fog method
威尔逊雾室法
6) Wilson loop
威尔逊圈
补充资料:威尔逊,J.T.
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1908年10月24日生于渥太华。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起任多伦多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曾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威尔逊长期研究地壳的总体结构和大陆的形成。40年代末期,他根据地震波探测结果,论述了北大西洋盆地的地壳结构。1949年他以加拿大前寒武纪构造特征为依据,探讨了大陆起源与前寒武纪历史发展问题。他分析了大陆起源各派假说,提出大陆地块是在基性原始地壳之上逐步形成硅铝陆块核心,并通过陆缘地槽的皱起加积不断扩大的。1959年他出版了《物理学与地质学》一书,为其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结合作了准备。60年代,他对板块学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最早使用"板块"一词,用它代表大陆、海洋以及包括大陆和海洋的刚性地块。1963年他提出火山岛距洋中脊愈远,其时代愈老的一些证据,有力地支持了H.H.赫斯的海底扩张说。1965年他提出转换断层这一在板块运动中新的断层类型,有效地解释了洋中脊及其两侧平行的磁异常条带呈多条异常带分布的现象。1973年他提出了大洋盆地的发展模式;从胚?ソ锥蔚牧压?,初始阶段的张裂海槽,到成熟阶段的广阔洋盆和萎缩阶段的俯冲缩小,以至最后的消失,构成一个完整的旋回。这一思想后发展为"威尔逊旋回"。代表性著作有《大陆起源与前寒武纪历史》(1949)、《加拿大地盾的一些主要构造》(1949)、《断层的一种新类型及其在大陆漂移的作用》(1965)、《地幔热点与板块运动》(1973)和《大陆漂移与大陆固定》(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