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hort-time aeration
短时曝气
1.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inlet concentration in mostly south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is below the outlet concentration, we make our bioaugmenting short-time aeration experiment in Wuha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WTP) .
针对我国大部分南方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远低于设计值,不仅降低处理效率,而且浪费能耗的问题,我们在武汉市水质净化厂进行了城市污水生物强化处理的短时曝气试验研究。
2) aeration time
曝气时间
1.
On the basis of domastic sewage treatment plant design,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influencl of aeration time on the effeat of CAST craft.
结合姜堰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在CAST工艺中,进行了曝气时间对COD和NH3-N去除率影响的探讨。
2.
Microaerobic biological technology was used for methanol wastewater treatment through a lab-scale experiment at room temperature,the relationships of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with influent COD,aeration quantity and aeration time were discussed.
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微氧生物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实验,研究COD去除率与进水COD浓度、曝气量和曝气时间的关系,在实验中最佳的水平搭配为:进水COD质量浓度2500 mg/L,曝气量90 L/h,曝气时间11 h,与回归分析所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相吻合,最后通过响应曲面等高线分析得出常温下甲醇废水微氧生物处理的适宜范围。
3.
The best aeration time and the best pH value were measured, and the sludge volume rate and contamination tolerance load were tested experimentally.
实验测定了污泥沉降性能,测试了最佳曝气时间、最佳pH值范围以及SBR处理系统耐污染的负荷。
3) extended aeration
延时曝气
1.
Citric acid wastewater was treated by air-floatation-two-phase anaerobic-extended aeration process integrating dilution of clear water recirculating with treating scale of 1000m3/h, influent quality: COD=12000mg/L, BOD5=3000mg/L and SS=3500mg/L; the effluent reached the first class discharge standard GB 8978-1996; furthermore, its engineering investment and opearation fee were lower.
采用气浮-二相厌氧-延时曝气为主体的处理工艺,结合清水回流稀释,处理柠檬酸废水,废水处理规模为1000m3/d,进水中COD为12000mg/L,BOD5为3000mg/L,SS为3500mg/L,出水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
4) instantaneous aeration
瞬时曝气
5) time limiting aeration
限时曝气
1.
In the starting process, stable shortcut nitrification of whole course nitrifying sludge achieved by time limiting aeration after 30d.
在短程工艺的快速启动过程中,采用限时曝气方式,将全程硝化的污泥通过30d的驯化即可进入稳定的短程工艺,此时工艺对COD的去除效率维持在70%以上,污泥浓度为2000mg/L左右,出水的浓度为15mg/L以上,NO2--N的积累率也稳定在95%以上。
6) aeration on/off time
曝气/停曝时间
1.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solved oxygen(DO) concentration and aeration on/off time on short-cut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本试验将反应器温度控制在30℃左右,采用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研究了溶解氧浓度及间歇曝气/停曝时间对SMBR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胞外聚合物各组分对膜污染状况的影响。
2.
To improve the total nitrogen (TN) removal efficiency of membrane bioreactor(MBR), dissolved oxygen (DO) and aeration on/off time were controlled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total nitrogen removal through short-cut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为了改善膜生物反应器(MBR)的脱氮效果,考察了不同溶解氧浓度(DO)、曝气/停曝时间对MBR工艺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可能性以及对膜污染的影响。
补充资料: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根据识记与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就是在感知事物后极短时间内(如一秒钟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就是经过识记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如几秒至几十秒)的记忆;长时记忆则是在较长时间内(如以日、月、年计的时间)的记忆。上述 3种记忆除了在获得与保持的时间长短上有区别以外,在其他一些方面也有所不同,如在记忆广度、记忆内容的形象性、信息提取的难易程度以及生理机制方面等等。
过去心理学中研究记忆以长时记忆的问题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开始,关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研究就逐渐增多起来。对于上述 3种记忆的划分,心理学家们是持有不同的见解的。例如:有的人认为上述3种记忆是3个不同系统;有的人认为它们是同一记忆过程的3个不同的阶段;有的人在区分记忆的不同系统时则没有提到瞬时记忆,这实际上是把瞬时记忆包括到短时记忆之内了;还有的人主张只有一种记忆,他们认为短时记忆不过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而已。但是,把记忆分为多个不同系统的理论正在引起人们日益增长的兴趣。
瞬时记忆 在实验中把材料用极短的时间在受试者面前闪现一次后所产生的记忆。它是由感官直接传入的,因此一般具有比较鲜明的感觉形象性,也可称为感觉记忆。它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认为约在一秒钟左右。它的重现是很容易的。瞬时记忆有一定的广度,如果材料各项间没有特殊的联系,则各种不同性质材料(如数字、字母、无意义音节等)的瞬时记忆广度大约都是 7个项目(或单元)左右。瞬时记忆的生理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群在刺激后的继续活动。它是由一种短时的电化学反映所引起的,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退,它的活动痕迹的神经组织范围也是比较狭小的。
短时记忆 它的保持时间虽比瞬时记忆为长,但也是很短的。一般认为,它的保持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最长也不过是一分钟左右。例如在电话簿上查到一个不熟悉的电话号码后,我们就能根据短时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是在拨完号码后,甚至在拨号过程中便会把它忘掉。要使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复述是必要的;否则很快(如不到半分钟)就会被遗忘。短时记忆的重现也是比较容易的。短时记忆的数量或广度也很有限,和瞬时记忆一样,它的广度一般也只是 7个左右的无联系的项目(如数字、字母或词等)。它的生理机制也基本上和瞬时记忆相同,不过持续的时间略长而已。
长时记忆 指在识记一项材料后经过一长段时间能够把它背诵出来的能力。长时记忆能够保持的时间是较长的──从几分钟、 几小时、几月、 几年,直到终身。长时记忆的数量极大,可以说并无限度。事实上它可以包括一个人的全部知识。有人估计它的数量可达1015(即一千万亿)个单元之多。由于它的数量极大,有时就不免使回忆发生一定的困难。
长时记忆的主要条件是复习。长时记忆(特别是语文材料的记忆)的特点之一是记住了信息的意义,而不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彼此孤立的单元,如词等等。长时记忆的识记是一个组织、建造的过程,所以它所存储的全部知识也是一个有秩序、有组织的统一体。这就使人们有可能比较迅速地通过多种渠道从浩如烟海的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的知识。长时记忆依赖于以前获得的知识,在识记时把当前识记的材料和过去的知识联系得越多,则以后回忆起来就越容易。
长时记忆的生理机制和前两种记忆不同,它不是神经细胞活动的痕迹,而可能是神经组织结构的痕迹,是一种神经组织结构上的永久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神经细胞中所产生的特殊的生物化学变化,首先是所谓核酸分子的改组。其中脱氧核糖核酸 (DNA)被认为是种系发生性的遗传的记忆载体;而核糖核酸 (RNA)则被认为是个体发生性的个体记忆基础。所以,长时记忆遗忘的生理机制并不是痕迹的消失,而主要是前摄抑制(前行活动对后继活动所形成的联系的抑制)和倒摄抑制(后继活动对前行活动所形成的联系的抑制)所引起的干扰。长时记忆结构痕迹的范围是很大的。
上述 3种记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短时记忆是由瞬时记忆转化而来的,而长时记忆则又是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的。不过,这些转化都有一定的条件:瞬时记忆的材料必须经过适当的复习才能转化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就更离不开复习了。其他有利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条件是:材料数量少,材料新异,复习积极和材料对个体的意义重大等等。
参考书目
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苏〕А.В.佩特罗夫斯基主编, 朱智贤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
Roberta Klatzky,Humɑn Memory,Freeman,1975.
过去心理学中研究记忆以长时记忆的问题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开始,关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研究就逐渐增多起来。对于上述 3种记忆的划分,心理学家们是持有不同的见解的。例如:有的人认为上述3种记忆是3个不同系统;有的人认为它们是同一记忆过程的3个不同的阶段;有的人在区分记忆的不同系统时则没有提到瞬时记忆,这实际上是把瞬时记忆包括到短时记忆之内了;还有的人主张只有一种记忆,他们认为短时记忆不过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而已。但是,把记忆分为多个不同系统的理论正在引起人们日益增长的兴趣。
瞬时记忆 在实验中把材料用极短的时间在受试者面前闪现一次后所产生的记忆。它是由感官直接传入的,因此一般具有比较鲜明的感觉形象性,也可称为感觉记忆。它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认为约在一秒钟左右。它的重现是很容易的。瞬时记忆有一定的广度,如果材料各项间没有特殊的联系,则各种不同性质材料(如数字、字母、无意义音节等)的瞬时记忆广度大约都是 7个项目(或单元)左右。瞬时记忆的生理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群在刺激后的继续活动。它是由一种短时的电化学反映所引起的,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退,它的活动痕迹的神经组织范围也是比较狭小的。
短时记忆 它的保持时间虽比瞬时记忆为长,但也是很短的。一般认为,它的保持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最长也不过是一分钟左右。例如在电话簿上查到一个不熟悉的电话号码后,我们就能根据短时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是在拨完号码后,甚至在拨号过程中便会把它忘掉。要使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复述是必要的;否则很快(如不到半分钟)就会被遗忘。短时记忆的重现也是比较容易的。短时记忆的数量或广度也很有限,和瞬时记忆一样,它的广度一般也只是 7个左右的无联系的项目(如数字、字母或词等)。它的生理机制也基本上和瞬时记忆相同,不过持续的时间略长而已。
长时记忆 指在识记一项材料后经过一长段时间能够把它背诵出来的能力。长时记忆能够保持的时间是较长的──从几分钟、 几小时、几月、 几年,直到终身。长时记忆的数量极大,可以说并无限度。事实上它可以包括一个人的全部知识。有人估计它的数量可达1015(即一千万亿)个单元之多。由于它的数量极大,有时就不免使回忆发生一定的困难。
长时记忆的主要条件是复习。长时记忆(特别是语文材料的记忆)的特点之一是记住了信息的意义,而不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彼此孤立的单元,如词等等。长时记忆的识记是一个组织、建造的过程,所以它所存储的全部知识也是一个有秩序、有组织的统一体。这就使人们有可能比较迅速地通过多种渠道从浩如烟海的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的知识。长时记忆依赖于以前获得的知识,在识记时把当前识记的材料和过去的知识联系得越多,则以后回忆起来就越容易。
长时记忆的生理机制和前两种记忆不同,它不是神经细胞活动的痕迹,而可能是神经组织结构的痕迹,是一种神经组织结构上的永久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神经细胞中所产生的特殊的生物化学变化,首先是所谓核酸分子的改组。其中脱氧核糖核酸 (DNA)被认为是种系发生性的遗传的记忆载体;而核糖核酸 (RNA)则被认为是个体发生性的个体记忆基础。所以,长时记忆遗忘的生理机制并不是痕迹的消失,而主要是前摄抑制(前行活动对后继活动所形成的联系的抑制)和倒摄抑制(后继活动对前行活动所形成的联系的抑制)所引起的干扰。长时记忆结构痕迹的范围是很大的。
上述 3种记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短时记忆是由瞬时记忆转化而来的,而长时记忆则又是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的。不过,这些转化都有一定的条件:瞬时记忆的材料必须经过适当的复习才能转化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就更离不开复习了。其他有利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条件是:材料数量少,材料新异,复习积极和材料对个体的意义重大等等。
参考书目
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苏〕А.В.佩特罗夫斯基主编, 朱智贤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
Roberta Klatzky,Humɑn Memory,Freeman,197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