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ars-white dwarf
恒星-白矮星
2) white dwarf
白矮星
1.
An argument about white dwarfs between Eddington and Chandrasekhar and its inspiration;
爱丁顿、钱德拉塞卡关于白矮星的争论及其启示
2.
The recent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researches on white dwarfs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hite dwarf cosmochronology.
近几年白矮星研究在理论与观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推动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的应用和发展。
3.
It also gives a general picture of their origin in the interplanetary dust of gas,their stable evolution in the stage of main-sequence and their end with White Dwarf,Neution Star and Black Hole.
描绘出了恒星在星际气体尘埃中诞生 ,在主星序阶段稳定演化 ,最后以白矮星 ,中子星或黑洞告终的一生经历轮廓。
3) White Dwarfs
白矮星
1.
A concept and basic properties about high density stars during the latter period of seellar evolution, including white dwarfs, neutron stars and black holes are discussed.
对恒星演化后期的三类高密星体(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基本性质和概念作了简明介绍。
4) white dwarf (star)
白矮星(天)
5) helium white dwarf
氦白矮星
6) red white dwarf star
红白矮星
补充资料:白矮星
白矮星 white dwarf 一类低光度、高温度、高密度的恒星。1844年,德国的F.W.贝塞尔根据天狼星移动轨迹的波浪形,推测存在一个看不见的伴星 。后来的观测证实 ,天狼星确是一个双星系统 ,伴星天狼B比主星暗一万倍 ,呈白色 ,质量 1.05 太阳质量,半径 0.0073 太阳半径,密度3.8×106克/厘米3,这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 。 白矮星光度低 ,不易发现,已观测到的有1000多个,估计白矮星占恒星总数的 5%。白矮星的绝对目视星等在8~16等范围内;有效温度大都介于5500~40000K之间,大多数呈白色,少数呈黄色甚至红色;质量跟太阳差不多,而其大小跟地球相仿;平均密度 105~108克/厘米3。白矮星可按光谱分为DA(富氢)、DB(富氦)、DC(富碳)、DF(富钙)、DP(磁白矮星)等次型。 白矮星是核反应停止以后恒星的一种稳定结构。在白矮星内部,高温使原子失去电子,裸原子核挤在一起造成了高密度。主要靠电子简并压的梯度跟引力相平衡, 质量越大,半径越小。当质量超过一个极限值时,电子简并压不再能跟引力相抗衡。S.钱德拉塞卡推算出白矮星的质量上限为1.44太阳质量,这叫钱德拉塞卡极限。质量超过1.44太阳质量的恒星只有在演化中损失了多余的质量才能形成白矮星。白矮星表面有很强的引力场,谱线红移较显著,广义相对论的三大天文验证之一的引力红移正是首先对白矮星测得的。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