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TS
16S-23S rDNA 间区序列
1.
In present study,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assay using primers derived from the 16S-23S rRNA intergenic spacer (ITS)of P.
本研究以16S-23S rDNA 间区序列为目的基因设计 PCR 引物鉴定多杀巴斯德氏菌。
2)  rDNA and ITS
rDNA及间区序列
3)  16S-23S rDNA
16S-23S rDNA
1.
Comparative 16S-23S rDNA sequenc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strain DC-C4 was very similar to Bacillus cereus.
采用16S-23S rDNA序列分析法及传统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菌株DC-C4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4)  16S-23S rDNA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16S-23S rDNA区间
5)  16S-23S rDNA intergenic spacers
16S-23S rDNA间区
6)  IGS 16S-23S rDNA
IGS 16S-23S rDNA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M区
      太阳冕洞的早期名称,意为神秘 (mystery)的区域。长期的地磁研究和电离层探测记录到的磁扰可分两类:一类是偶发性的,另一类是重现性的。重现性磁扰呈现出27天周期,和太阳赤道附近的自转周期大致相符。这说明与日面上的大黑子群等光学活动似乎没有对应关系。人们推测这种重现性磁扰发源于太阳上某些固定的特殊区域,1932年,巴特尔斯把这些假想区域定名为M区。多年来,人们努力探索M区的奥秘,但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近十余年来空间观测才证实M区就是冕洞。原来,太阳的外层大气不断向行星际空间发出太阳风。观测表明,以27天周期重现的磁扰和高速太阳风有密切的对应关系。1950年,瑞士天文学家瓦尔德迈尔首先从地面上观测到冕洞,1967年以后的空间观测证实了冕洞的存在,而高速太阳风源就是冕洞。1976年,希利等人分析了1973~1976年间冕洞和磁扰的资料,证明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