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
1)  literary trend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
1.
The dissertation aims at neither introducing basic content of literary trend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nor writing a rich history of literary trends of China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fter surveying literary trends in terms of history.
本文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一般介绍20世纪后期文学思潮的基本内容,或对文学思潮予以史的考察,撰写出一部事无巨细、丰赡翔实的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史,而是从问题意识出发,拎出能代表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发展的七个重要问题予以分析。
2)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20世纪中国文学
1.
Dionysian spirit has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especially on the revolution narration.
酒神精神对20世纪中国文学颇有影响,尤其与革命文学叙事纠缠甚深。
2.
Literature s departure from "human being" even influenced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五四运动孕育和催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对"人"的发现和追寻中开始的。
3)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20世纪中国文学
1.
Moral reas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道德理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
2.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veloping trace of the realistic spirit 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概括了从五四时期到新时期各个阶段的特点,探讨了底层文学如何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从而获得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4)  20th Chinese literature
20世纪中国文学
1.
Wen Yiduo always touches the chor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20th Chinese literature characterized by "modernity of cultural aesthetics" .
闻一多诗学探索路途中的种种变调表象说明,站在中西文化地平线上的闻一多其实一直在践履着这样一个自然原道:“风震于上而波动于下者也”——遵命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文化审美现代性”脉动。
5)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20世纪中国文学
6)  Chinese literature in 20th Century
20世纪中国文学
1.
Elements of Humanity in 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20th Century;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补充资料:文学思潮
      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文学思潮在概念上比文学思想要宽泛得多,它不只是在个别或少数作家的创作中有所反映,而是表现为许多有影响的作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自觉地实践某种共同的文学纲领,形成一种遍及全社会的思想趋向。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重要标志。文学思潮也不同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着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所依据的总的原则,这种总的原则并不一定依附于某一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才发生重合,如欧洲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和同时稍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既是大规模的文学思潮,又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学的创作方法。
  
  文学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思想要求,这两者是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此外,历史文化的材料准备与文学思潮的形成也具有渊源关系。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也称文学主潮。文学主潮与历史上进步阶级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相一致,与时代发展的洪流相表里,反映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在文学主潮出现和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会出现与之相对立的潮流。如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主潮是积极浪漫主义,但同时也伴随着消极浪漫主义。而且德、英、法等国都是消极浪漫主义产生于前,积极浪漫主义形成于后。不过消极浪漫主义持续的时间很短,不久就被作为文学主潮的积极浪漫主义取代了。
  
  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西欧不尽相同。在中国文学史上,虽有各种文学流派各树旗帜,递嬗相继,但象欧洲近代那样连续形成几次大规模文学思潮的现象比较少见。中国古代以明清时期形成的文学思潮较有代表性。有的研究者把明清文学思潮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吴承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昇为代表的感伤主义,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可备此一说。晚清谴责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更为突出,只是所影响的社会面不很大,似可视为明清文学思潮的尾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学运动也是一次与时代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规模的文学思潮。这次文学思潮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之下形成的,属于世界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一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文学纲领和丰富的文学实绩,后来并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运动。
  
  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研究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可以便于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文学的特性及文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从而推动文艺学的发展。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撰写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一部全面考察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思潮的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看待文学现象,把文学当作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因此也非常重视从思潮的角度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