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ytoplast-protoplast fusion
"胞质体-原生质体"融合
2) Protoplast Fusion
原生质体融合
1.
Study on potent starch-fermenting strains of Saccharomyces diastaticus constructed by protoplast fusion and colchicine chromosome treatment;
原生质体融合和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构建强发酵淀粉的糖化酵母研究
2.
Studies on protoplast fusion between strain of F46 and strain of SC1, SC11;
生防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研究
3.
Studies on protoplast fusion technique in the breeding of Ganoderma lucidium strains of HH series;
灵芝原生质体融合HH系列菌株的选育研究
3) protoplast electrofusion
原生质体电融合
1.
Screening of high quality yeasts for Kiwifruit wine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ir protoplast electrofusion conditions;
猕猴桃酒优质酵母的筛选及原生质体电融合条件初探
2.
Grape wine yeast F83 of good fermenting performance and oenococcus oeni of malic acid-degradation capability were used as parant strains to construct malic acid-degradation wine yeast by protoplast electrofusion method.
结果表明,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最佳条件为:交变电压55 V,交变电场频率1000 kHz,脉冲宽度30μs,脉冲个数5个。
3.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egrading anthracene and the survival of exogenous bacteria An, protoplast electrofusion was performed between An which can degrade anthracene effectively and Tu which has high survival ability, and then a fusant with specific properties was selected from the regenerated colonies.
为了提高外源蒽降解菌An降解蒽的能力和存活能力,采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在蒽降解菌An和土生优势菌Tu之间实行了原生质体电融合,并从再生的融合子F中筛选到具有特定性状的后代菌株。
4) protoplasts fusion
原生质体融合
1.
In this paper, the protoplasts fusion between Pleurotus LMPQ39 and CoprinusCSP was reported.
本文以有抗菌作用的担子菌CSP的高温敏感性为标记,将CSP的原生质体与经热灭活的LMPQ39原生质体融合。
2.
By protoplasts fusion, the microorganisms, which are applied to oil extraction, were improved.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进行改良 ,获得了具有双亲的基本特性、能以烃为碳源、适应高温且产高表面活性物质的融合株 N2 1 ,大大提高了该融合株在油田的应用价值 。
5) Protoplast nucleus fusion
原生质体核融合
6) fusion of protoplasts
[遗]原生质体融合
补充资料:菌质体感染
菌质体(又称支原体)引起的感染。能使人体致病的有肺炎菌质体、人型菌质体和分解尿素菌质体。肺炎菌质体感染主要表现为菌质体肺炎,较常见。分解尿素菌质体可引起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前列腺炎、出血性膀胱炎等。人型菌质体和分解尿素菌质体能引起生殖系感染,如急性输卵管炎、盆腔炎、产褥热等,亦可引起流产、早产和死胎,并与不育症有关。泌尿生殖系的菌质体感染,在成人通过性接触传播,新生儿则通过母亲产道而受染;亦可通过污染用具而间接传播。
菌质体 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微小,能通过滤菌器,无细胞壁,类似病毒;但它能在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含有DNA和RNA,有核糖体并对抗生素敏感,又像细菌;故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1974年伯杰氏分类法已把它正式划为细菌。菌质体首先从牛的胸膜炎病灶中分离出来,以后又从人、禽、畜等动物体内分离出类似的病原体,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菌质体已发现39种。已知寄生于人体的有10种。即肺炎菌质体、人型菌质体、唾液菌质体、咽型菌质体、颊型菌质体、发酵型菌质体、亲脂型菌质体、口型菌质体、灵长型菌质体和分解尿素菌质体──又称 T株菌质体。能使人体致病的菌质体有肺炎菌质体、人型菌质体和分解尿素菌质体。
菌质体呈多形性,有球状、球杆状、棒状、长丝状和不规则状。大小相差悬殊,最小的呈球形,直径80~300nm,可通过滤菌器。革兰氏染色阴性。电子显微镜下,菌质体的细胞膜由两层蛋白质膜和一层脂膜组成。细胞质内有核糖体、双股DNA、可溶性RNA(见图)。菌质体一般呈厌氧生长,有些株在有氧条件下亦生长良好。与病毒不同处为能在无活细胞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在含 5~10%CO2和相对湿度80~90%的大气环境中生长较佳。来自灵长类的菌质体如口型菌质体、唾液菌质体等,大多在含95%氮和5%CO2环境中才能生长及分离。菌质体的生长繁殖速度较细菌缓慢,最快需24~48小时,一般需7~14天,生长缓慢的需21~30天。菌质体没有细胞壁,易被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以及酒精和常用消毒剂如石炭酸、甲醛等溶解和灭活。对热和干燥敏感,不耐酸。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环素敏感,但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则不敏感。菌质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许多动物、昆虫和植物都能储存和携带菌质体。
菌质体肺炎 肺炎菌质体引起的一种非典型肺炎,亦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约占肺炎总数的15~30%。其特点是肺炎病变可以比较广泛,但症状、体征可不明显。肺炎菌质体肺炎常引起鼻咽炎、咽喉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病人可发生菌质体肺炎。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肺炎菌质体者。传染性以病初4~6日最强,3~5周后消失。病原体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鼻咽分泌物及痰而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患病较多。 5岁以下儿童多为隐性感染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50岁以上患病者很少。患病后免疫力不强,可以再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较多。
病原 为肺炎菌质体,直径约为150~200nm,形态呈多形性。能在无活细胞而含有牛心消化液、20%马血清、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肺炎菌质体的抗原主要存在细胞膜上,抗原组成比较复杂。感染人体后,可产生补体结合、生长抑制、代谢抑制、间接血凝等特异性抗体,并能产生冷凝集素。
临床表现 肺炎菌质体侵入呼吸道,首先吸附于粘膜细胞表面,使纤毛活动减弱,并发生浅表炎症,表现为鼻咽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肺炎菌质体亦可进入血液传播至其他器官,引起病变。感染后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并产生对多个组织器官如血细胞、心、肝、肾、脑、平滑肌等的自身抗体,形成肺外多个组织器官的病变。潜伏期为2~3周。起病缓慢,先表现为感冒和气管炎。随之发生畏寒、发热,体温升至39℃左右,伴有阵发性剧烈干咳,咯少量粘液痰,有时痰内带血。可有头痛、乏力及食欲不振。肺部体征常不明显。X射线胸部透视,肺部可见斑片状、结节状或肺门浸润状的炎性阴影。发生在肺下叶比较多见,多为单侧,少数呈双侧。部分病人伴有胸腔积液。有的病人并不出现症状,只是在胸部透视时,发现肺部有阴影。须与肺结核鉴别,本病发病2周后肺部阴影可自行消退。本病可出现多种肺外表现,但较少见,表现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荨麻疹、关节炎、肌肉痛、胃肠炎、肝炎、心肌炎、心包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颅神经及周围神经麻痹、肾炎等。
诊断 除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外,确诊须依靠实验室检查,例如:①分离病原体。用病人鼻咽漱洗液、痰等标本,接种于牛心消化液琼脂培养基,可以分离肺炎菌质体。②冷凝集试验。冷凝集效价≥1:40即有诊断意义,≥1:160则诊断价值更大。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结核、腺病毒感染等亦可引起冷凝集效价增高。③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可用补体结合、代谢抑制、生长抑制、间接血凝、放射免疫等方法测定抗体,须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 4倍以上增高者方有诊断意义。早期痰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可作出快速诊断。
治疗与预防 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治疗均有明显效果,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重症病人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剧咳者可用可待因。除隔离治疗病人外,应用灭活疫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应用鼻内接种减毒活疫苗效果较好。但接种灭活或减毒活疫苗后,可发生过敏反应,尚须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书目
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3。
菌质体 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形态微小,能通过滤菌器,无细胞壁,类似病毒;但它能在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含有DNA和RNA,有核糖体并对抗生素敏感,又像细菌;故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1974年伯杰氏分类法已把它正式划为细菌。菌质体首先从牛的胸膜炎病灶中分离出来,以后又从人、禽、畜等动物体内分离出类似的病原体,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菌质体已发现39种。已知寄生于人体的有10种。即肺炎菌质体、人型菌质体、唾液菌质体、咽型菌质体、颊型菌质体、发酵型菌质体、亲脂型菌质体、口型菌质体、灵长型菌质体和分解尿素菌质体──又称 T株菌质体。能使人体致病的菌质体有肺炎菌质体、人型菌质体和分解尿素菌质体。
菌质体呈多形性,有球状、球杆状、棒状、长丝状和不规则状。大小相差悬殊,最小的呈球形,直径80~300nm,可通过滤菌器。革兰氏染色阴性。电子显微镜下,菌质体的细胞膜由两层蛋白质膜和一层脂膜组成。细胞质内有核糖体、双股DNA、可溶性RNA(见图)。菌质体一般呈厌氧生长,有些株在有氧条件下亦生长良好。与病毒不同处为能在无活细胞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在含 5~10%CO2和相对湿度80~90%的大气环境中生长较佳。来自灵长类的菌质体如口型菌质体、唾液菌质体等,大多在含95%氮和5%CO2环境中才能生长及分离。菌质体的生长繁殖速度较细菌缓慢,最快需24~48小时,一般需7~14天,生长缓慢的需21~30天。菌质体没有细胞壁,易被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以及酒精和常用消毒剂如石炭酸、甲醛等溶解和灭活。对热和干燥敏感,不耐酸。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环素敏感,但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则不敏感。菌质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许多动物、昆虫和植物都能储存和携带菌质体。
菌质体肺炎 肺炎菌质体引起的一种非典型肺炎,亦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约占肺炎总数的15~30%。其特点是肺炎病变可以比较广泛,但症状、体征可不明显。肺炎菌质体肺炎常引起鼻咽炎、咽喉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病人可发生菌质体肺炎。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肺炎菌质体者。传染性以病初4~6日最强,3~5周后消失。病原体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鼻咽分泌物及痰而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患病较多。 5岁以下儿童多为隐性感染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50岁以上患病者很少。患病后免疫力不强,可以再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较多。
病原 为肺炎菌质体,直径约为150~200nm,形态呈多形性。能在无活细胞而含有牛心消化液、20%马血清、酵母浸出液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肺炎菌质体的抗原主要存在细胞膜上,抗原组成比较复杂。感染人体后,可产生补体结合、生长抑制、代谢抑制、间接血凝等特异性抗体,并能产生冷凝集素。
临床表现 肺炎菌质体侵入呼吸道,首先吸附于粘膜细胞表面,使纤毛活动减弱,并发生浅表炎症,表现为鼻咽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肺炎菌质体亦可进入血液传播至其他器官,引起病变。感染后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并产生对多个组织器官如血细胞、心、肝、肾、脑、平滑肌等的自身抗体,形成肺外多个组织器官的病变。潜伏期为2~3周。起病缓慢,先表现为感冒和气管炎。随之发生畏寒、发热,体温升至39℃左右,伴有阵发性剧烈干咳,咯少量粘液痰,有时痰内带血。可有头痛、乏力及食欲不振。肺部体征常不明显。X射线胸部透视,肺部可见斑片状、结节状或肺门浸润状的炎性阴影。发生在肺下叶比较多见,多为单侧,少数呈双侧。部分病人伴有胸腔积液。有的病人并不出现症状,只是在胸部透视时,发现肺部有阴影。须与肺结核鉴别,本病发病2周后肺部阴影可自行消退。本病可出现多种肺外表现,但较少见,表现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荨麻疹、关节炎、肌肉痛、胃肠炎、肝炎、心肌炎、心包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颅神经及周围神经麻痹、肾炎等。
诊断 除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外,确诊须依靠实验室检查,例如:①分离病原体。用病人鼻咽漱洗液、痰等标本,接种于牛心消化液琼脂培养基,可以分离肺炎菌质体。②冷凝集试验。冷凝集效价≥1:40即有诊断意义,≥1:160则诊断价值更大。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结核、腺病毒感染等亦可引起冷凝集效价增高。③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可用补体结合、代谢抑制、生长抑制、间接血凝、放射免疫等方法测定抗体,须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 4倍以上增高者方有诊断意义。早期痰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可作出快速诊断。
治疗与预防 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治疗均有明显效果,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重症病人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剧咳者可用可待因。除隔离治疗病人外,应用灭活疫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应用鼻内接种减毒活疫苗效果较好。但接种灭活或减毒活疫苗后,可发生过敏反应,尚须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书目
余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