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浦斯曲线
1)  NKPC
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浦斯曲线
2)  Hybrid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
1.
By Introducing the shocks resulted from individual activities into the Hybrid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we investigate the inflation dynamics and the effect of excess liquidity in China.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考察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以及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3)  Phillips curve
菲利浦斯曲线
1.
In particular, the Phillips curve is simultaneously estimated while using multivariate state-space methods with K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the output gap.
特别是 ,在采用多变量状态空间———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时 ,我们同时也估计了菲利浦斯曲线 ,而且统计检验也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2.
Although Keynes model hints the existence of Phillips curve,the Phillips curve derives from experimental data rather than the model itself--the Phillips curve reflects much richer content.
虽然凯恩斯模型预示经济中存在菲利浦斯曲线 ,但是菲利浦斯曲线来自经验数据而非模型 ,并反映了比模型更加丰富的内容。
3.
The adjust and change of society expect may cause Phillips curve change.
人们社会预期发生调整或改变可以使菲利浦斯曲线变形。
4)  Phi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1.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Granger Test,Inflation and Employment——Analysis Based on Philips Curve in China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兼论西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
2.
Reestimate China's Philips Curve Using Panel Data Model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再估计
3.
This text sets out from the theory of Philips curve, points out the condition and limitation that it exists and analyzes various kinds of relations that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from many possible views, then certifies that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have not inevitable minus-relation, that is to say, Philips curve just exists in certain condition and doesn t exist in any economic system.
从研究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渊源出发,指出了其存在的条件及其局限性,并从多种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各种可能关系,从而论证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并不存在必然的负相关关系,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并不是在任何经济系统中都存在的必然规律。
5)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1.
Cause Analysis on Inapplicability of Phillips Curve in China;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不适用的成因分析
2.
Analysis of Phillips Curve and Phases of Business Cycle in China;
论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周期阶段
3.
The Estimate of Chinese Phillips Curve;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
6)  New Keynesianism
新凯恩斯主义
1.
The New Keynesianism s Unemployment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及启示
2.
The school of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 attempts to integrat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new Keynesianism and real business cycles into a single research framework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economic reality more rationally.
该学派力图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纳入同一框架而对经济现实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补充资料:凯恩斯,J.M.
      20世纪上半期英国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
  
  生平和著作 凯恩斯生于英国剑桥,1902年进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又师从A.马歇尔、A.C.庇古学习经济学一年。1906年进英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9年任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员,讲授经济学。在此前后,他以大部分精力研究概率理论,1921年出版《概率论》一书。
  
  他在经济方面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印度的通货与金融》(1913),鼓吹用金汇兑本位制把印度货币与英镑连结起来,稳定印度经济,以利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进英国财政部任职。在大战后期,他是该部外事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在巴黎和会上,是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后因反对向德国索取?氐呐饪疃侵埃亟G胖唇獭?1919年他发表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在该书中他抨击巴黎和会向德国索取过重赔款的计划只能导致德国的垮台;认为恢复德国是反对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一支"真正力量"。当时列宁指出,凯恩斯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坚决卫士,布尔什维主义的死敌"(《列宁选集》第4卷,第322页)。
  
  凯恩斯回剑桥执教后,从事战后货币问题的研究。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反对通货紧缩,反对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主张用管理通货来稳定物价与生产。1925年英国按战前的英镑金平价回复到金本位,对此,凯恩斯写了不少批评文章,认为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是金镑估价过高,这使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20年代英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十分严重。凯恩斯逐渐察觉单纯依靠资本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足以解决它所面临的困境,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开始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1929年他支持英国自由党领袖D.劳合·乔治(1863~1945),提出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他与另一经济学家H.D.亨德森(1890~1952)合写小册子《劳合·乔治能胜任吗?对自由党誓言的审查》,力图说明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的作用。这一时期,凯恩斯尽管提出了依靠国家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政策建议,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他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两卷,虽然又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但还没有触及就业水平的决定问题。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任关于金融与工业的麦克米伦委员会委员,1930年又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31年 6月发表的"麦克米伦报告"所提出的应付危机的办法,如反对降低工资,建议降低英镑的金平价,控制进口,帮助出口,支持公共投资,鼓励私人投资等,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凯恩斯的主张。此后几年,他集中精力写作一生最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出版。该书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轰动,把该书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写了一本著名小册子《如何筹措战费:J.M.凯恩斯为财政大臣提出的基本计划》(1940),为英国战时财政出谋划策。随后他重返财政部,任该部咨询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为战时大量的财政问题提供对策。1941年起兼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晋封为勋爵。大战期间,积极参与筹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工作。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后,他任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董事。但这两个组织主要是按照当时美国的利益建立的,代表英国愿望的凯恩斯的主张,没有完全得到实现。1945年秋,他作为英国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借款的谈判。194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与美国代表发生尖锐冲突,回英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凯恩斯生前除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著述并参与英国政府的经济决策外,还曾从事金融投资活动。1921~1938年任国民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他也曾积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1923~1929年间任《民族周刊》董事长,并经常为之写稿。1911年起,他长期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所办的《经济学杂志》主编,直至1945年。
  
  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在凯恩斯的学生时代以至30年代初,在英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马歇尔继承英国从古典到庸俗的经济传统,兼收并蓄,把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边际生产力论、货币数量说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衷主义的、集庸俗经济学大成的理论体系。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他在《印度的通货与金融》中,建议印度设立中央银行,集中黄金准备,采用金汇兑本位制,认为这比实行严格的金本位制更能稳定印度的货币。表面上看,这个建议有些偏离正统,但实际上它完全是从传统的理论,特别是从货币数量说中推演而得的结论。他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中,以沉重的怀旧心情回顾了战前的经济制度,他和其他正统派的庸俗经济学家一样,把战前时期看作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但是战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打圈圈。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作是防止经济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他在《货币改革论》中提出实行通货管理以稳定物价,反对恢复金本位制,这和当时一些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但是这个拟议的措施,仍然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为基础,他在该书中提出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则是从马歇尔表述的"剑桥方程式"演化而来。至于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以解决。他在《货币论》一书中的主旨,仍然是为了论述维持物价稳定的途径,但凯恩斯企图通过投资、储蓄、利率三者的关系加以说明。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是由投资率的波动引起的,而投资率的波动是与利率相联系的。他把储蓄和投资相等时的利率称为自然利率。当市场利率偏离自然利率时,投资就会波动,引起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离,而物价的波动正是储蓄和投资发生差离的结果。要维持物价的稳定,就要维持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均衡;而使后者均衡,就须使市场利率符合自然利率。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中央银行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货币论》之比《货币改革论》前进了一步,在于他力图摆脱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但是,这时他还没有把储蓄和投资同就业水平的决定联系起来,仍然假定产量、就业量为既定,这说明至此凯恩斯尚未跳出传统经济理论的框框。
  
  但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
  
  30年代初英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庸俗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这就是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背景。《通论》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失业和萧条。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决定:①"消费倾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决定消费支出;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后者与利率一起决定投资支出,增加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可以引起几倍于投资量的国民收入的增加;③"流动偏好",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后者和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一起决定利率。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心理因素互相作用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由于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的结果。凯恩斯以这个理论为依据,提出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纷纷宣告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目标。凯恩斯主义成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最大以至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事实上,战后依据凯恩斯理论采行的政策措施,虽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起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凯恩斯理论和政策的失灵,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危机的加深。
  
  

参考书目
   A.罗宾逊著,滕茂桐译:《凯恩斯传》,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 A. Robinson,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in Economic Journal,March 1947.)
   L.R.克莱因著,薛蕃康译:《凯恩斯革命》,商务印书馆,北京,1962。( L.R.Klein,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Macmillan & Co. Ltd.,London,1950.)
   D. Worswick and J. Trevithick ed., Keynes and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