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bhidharma-Jnanaprasthana-mahavibhasa-sastra
《大毗婆沙论》
1.
Abhidharma- Jnanaprasthana -mahavibhasa-sastra is regarded as direct major classics by Sarvastivada, which cited Satpada sastra like Vijn~a^naka^ya-pa^da and comments of Vasumitra, Dharmat&amacron;ta, Ghos!a, Dhadanta to explain Jnanaprasthana-sastra.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诠释法对《大毗婆沙论》中的修心思想进行研究,旨在整理和归纳《婆沙》的修心思想。
2) Virupa
毗卢婆
3) Pishamen
毗沙门
1.
Research on the Pishamen Son of Heaven Statue in Sichuan Area;
四川地区毗沙门天王造像研究
4) Heavenly King sculpture
毗沙门天王
1.
The rich store of the Heavenly King sculptures in Dunhuang fall into two types,singular and compound, each hav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敦煌毗沙门天王图像极其丰富,它分为单尊毗沙门天王像,其中包括"毗沙门天王供养图"、"毗沙门行道天王图"及其他三小类;复合型毗沙门天王像中的第一类毗沙门天王主要跟一般的形象一起出现,第二类则是把一些跟于阗建国护国有关的形象放在一处论述。
5) Eight arm bishamentian city
八臂毗沙门天城
6) The Study of Vaisravana
兜跋毗沙门天考
补充资料:《大毗婆沙论》
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玄奘译,嘉尚、大乘光等笔受。200卷。相传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部执纷纭,人各异说,便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建立伽蓝,召集500位有名论师,以世友为上座,费时12年,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磨发智论》。题为"大毗婆沙",含有广说、胜说、异说三义。《俱舍论光记》卷一称:"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义,故存梵音。"表示此论为说一切有部的广大教藏。
此论列举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的观点,加以批驳;以《发智论》为基础,并参考《发智论》的各种注释,同时摄取六足论中的教义,以弥补《发智论》的不足,为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将一切法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用以论证"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同时否定"我"之实在。在16卷以下,还详述"六因"之说。其他有关十二因缘、四谛、涅槃、佛身等,论述也甚详尽。
《大毗婆沙论》对印度佛学的发展起了颇大的推动作用。它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当时小乘佛学中的地位,该部的学者由此被称为"毗婆沙师"。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此论的著述。如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众贤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和《显宗论》等。
此论在玄奘译出之前,已有前秦僧伽跋镫所译题名《鞞婆沙论》的节抄本14卷。但这一译本仅相当于玄奘所译《大毗婆沙论》中第二编结蕴的一部分。嗣后北凉又有浮陀跋摩和道泰共同译出题名《阿毗昙毗婆沙论》60卷。据称因凉城兵乱散佚,内容仅存《杂犍度》、《使犍度》、《智犍度》3篇,相当于玄奘译本杂蕴、结蕴、智蕴部分。玄奘所译本论,为现存唯一全本。晚近中国法尊曾据玄奘译本转译成藏本。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泰贤、西义雄、坂本幸南等也依玄奘译本翻成日文,收于1929~1940年出版的《国译一切经》中。此论的注疏,据高丽义天于11世纪间所编《诸宗教藏总录》记载,当时见到的有玄测著《大毗婆沙论钞》9卷,极太著《大毗婆沙论钞》10卷,本义著《大毗婆沙论钞》11卷等。日本学者关于此论的著述,现存的有融道著《大毗婆沙论条简》2卷(或1卷),连常著《大毗婆沙论通览记》4卷等。
此论列举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的观点,加以批驳;以《发智论》为基础,并参考《发智论》的各种注释,同时摄取六足论中的教义,以弥补《发智论》的不足,为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将一切法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用以论证"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同时否定"我"之实在。在16卷以下,还详述"六因"之说。其他有关十二因缘、四谛、涅槃、佛身等,论述也甚详尽。
《大毗婆沙论》对印度佛学的发展起了颇大的推动作用。它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当时小乘佛学中的地位,该部的学者由此被称为"毗婆沙师"。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此论的著述。如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众贤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和《显宗论》等。
此论在玄奘译出之前,已有前秦僧伽跋镫所译题名《鞞婆沙论》的节抄本14卷。但这一译本仅相当于玄奘所译《大毗婆沙论》中第二编结蕴的一部分。嗣后北凉又有浮陀跋摩和道泰共同译出题名《阿毗昙毗婆沙论》60卷。据称因凉城兵乱散佚,内容仅存《杂犍度》、《使犍度》、《智犍度》3篇,相当于玄奘译本杂蕴、结蕴、智蕴部分。玄奘所译本论,为现存唯一全本。晚近中国法尊曾据玄奘译本转译成藏本。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泰贤、西义雄、坂本幸南等也依玄奘译本翻成日文,收于1929~1940年出版的《国译一切经》中。此论的注疏,据高丽义天于11世纪间所编《诸宗教藏总录》记载,当时见到的有玄测著《大毗婆沙论钞》9卷,极太著《大毗婆沙论钞》10卷,本义著《大毗婆沙论钞》11卷等。日本学者关于此论的著述,现存的有融道著《大毗婆沙论条简》2卷(或1卷),连常著《大毗婆沙论通览记》4卷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