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ishmanin skin test
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3) Visceral leishmaniasis
内脏利什曼病
1.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humen in Kashgar pilot, Xinjiang Ui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调查
2.
Visceral leishmaniasis,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 and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are infections found in both human and animals.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和马内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MAR)均为人兽共患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及骨髓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镜检的病原体形态相似,故易造成误诊,并常导致严重后果。
3.
AIM: : To determin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leishmanial surface antigens against experimental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Lagurus lagurus caused by Leishmania infantum .
目的: 测定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对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保护作用。
4) canine kala-azar
犬内脏利什曼病
6) skin test
皮内试验
1.
The analysis of comparison aallergic disease with chronic bronchitis in allergenic vaccine skin test;
变应性疾病与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变应原疫苗皮内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action in skin test and the level of serum IgE to Blattella Germanica allergen.
目的探讨德国小蠊变应原皮内试验与血清sIgE检测的相关性。
补充资料:利什曼病
感染相关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皮肤或粘膜皮肤疾病.、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全世界的热带和某些温带地区均有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并以细胞内无鞭毛体的形式存活于脊椎动物宿主.媒介白蛉在叮咬人或动物时被感染;动物保虫宿主包括犬,啮齿动物,树懒和食蚁兽.极少数可经输血,先天性或性关系传病.测定同工酶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鉴定虫种,也可用DNA探针鉴定虫种.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Dumdum热)
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复合体引起,见于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部,地中海盆地以及某些南美洲和中美洲国家.儿童和青年成人特别易感.
症状和体征
感染白蛉叮咬处的原发病变很小且通常不出现.原虫从皮肤经血流弥散到淋巴结,脾,肝和骨髓.2周至1年后逐渐发生临床征象.典型的症状包括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全血减少和多克隆高丙球蛋白血症伴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5~10的病人每天可出现2次体温高峰.有症状而未经治疗的病人,80~90在1~2年内消瘦衰竭而死.亚临床型者变化多端,其中2/3的病例症状轻微模糊不清并可自动消失,约1/3的病例可逐渐发展为明显的内脏利什曼病.存活者除发生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外(如艾滋病)一般均能抵抗以后的发作.某些病人看上去已治愈后1~2年,但可发生充满原虫的结节性皮肤病变,这种病变可持续数年.
诊断
吉姆萨染色涂片或血液及脾,肝,骨髓,淋巴结抽吸物培养中发现利什曼原虫者可确诊.应用PCR扩增和DNA探针技术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现有多种特异性血清学试验,重组抗原能预测,若不加治疗,那些亚临床利什曼病可发展为明显的内脏利什曼病.利什曼素皮肤试验在急性感染期是阴性的,治愈后数周至2年可转为阳性并且以后终身保持阳性.
预防和治疗
大规模普治病人,减少媒介白蛉以及在适宜和可能的地方消灭非人保虫宿主,均有助于预防.昆虫驱避剂可用作个人防护,而微小的白蛉仍可钻进条件较差的昆虫屏障或蚊帐.
可选的药物有依西酸喷他脒(每日或隔日2~4mg/kg肌注,共给15剂),两性霉素B(0.25~1mg/kg每日或隔日缓慢静脉滴注,共8周)或五价锑化合物.葡萄糖酸锑钠每日20mg/kg缓慢静脉注射或肌注,连续20~28日.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毒性作用,则应改为隔日给药,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一般印度和南美型内脏利什曼病对治疗的反应良好;而非洲和地中海-亚洲型则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抗药的病例可能需用γ-干扰素滴注或作脾切除.
支持疗法也很重要,包括卧床休息,良好的口腔卫生和足够的营养.可能需要输血和抗生素.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全世界的热带和某些温带地区均有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并以细胞内无鞭毛体的形式存活于脊椎动物宿主.媒介白蛉在叮咬人或动物时被感染;动物保虫宿主包括犬,啮齿动物,树懒和食蚁兽.极少数可经输血,先天性或性关系传病.测定同工酶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鉴定虫种,也可用DNA探针鉴定虫种.
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Dumdum热)
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复合体引起,见于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部,地中海盆地以及某些南美洲和中美洲国家.儿童和青年成人特别易感.
症状和体征
感染白蛉叮咬处的原发病变很小且通常不出现.原虫从皮肤经血流弥散到淋巴结,脾,肝和骨髓.2周至1年后逐渐发生临床征象.典型的症状包括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全血减少和多克隆高丙球蛋白血症伴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5~10的病人每天可出现2次体温高峰.有症状而未经治疗的病人,80~90在1~2年内消瘦衰竭而死.亚临床型者变化多端,其中2/3的病例症状轻微模糊不清并可自动消失,约1/3的病例可逐渐发展为明显的内脏利什曼病.存活者除发生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外(如艾滋病)一般均能抵抗以后的发作.某些病人看上去已治愈后1~2年,但可发生充满原虫的结节性皮肤病变,这种病变可持续数年.
诊断
吉姆萨染色涂片或血液及脾,肝,骨髓,淋巴结抽吸物培养中发现利什曼原虫者可确诊.应用PCR扩增和DNA探针技术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现有多种特异性血清学试验,重组抗原能预测,若不加治疗,那些亚临床利什曼病可发展为明显的内脏利什曼病.利什曼素皮肤试验在急性感染期是阴性的,治愈后数周至2年可转为阳性并且以后终身保持阳性.
预防和治疗
大规模普治病人,减少媒介白蛉以及在适宜和可能的地方消灭非人保虫宿主,均有助于预防.昆虫驱避剂可用作个人防护,而微小的白蛉仍可钻进条件较差的昆虫屏障或蚊帐.
可选的药物有依西酸喷他脒(每日或隔日2~4mg/kg肌注,共给15剂),两性霉素B(0.25~1mg/kg每日或隔日缓慢静脉滴注,共8周)或五价锑化合物.葡萄糖酸锑钠每日20mg/kg缓慢静脉注射或肌注,连续20~28日.若出现恶心,呕吐等毒性作用,则应改为隔日给药,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一般印度和南美型内脏利什曼病对治疗的反应良好;而非洲和地中海-亚洲型则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抗药的病例可能需用γ-干扰素滴注或作脾切除.
支持疗法也很重要,包括卧床休息,良好的口腔卫生和足够的营养.可能需要输血和抗生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