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大肠杆菌感染/护理
1)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s/nursing
大肠杆菌感染/护理
2)  E.coli infection
大肠杆菌感染
3)  Enterobacteriaceae infections
肠杆菌感染
4)  Nosocomial E.coli
院内感染大肠杆菌
1.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by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of Nosocomial E.coli;
脉冲场凝胶电泳在医院内感染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的应用研究
5)  complicated mycompasmosis and colibacillosis in chickens
鸡败血霉形体与大肠杆菌合异感染
6)  infeceting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肠炎沙门氏杆菌感染
补充资料:大肠杆菌感染
      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大肠杆菌首先由德国儿科医生T.埃舍里希发现,而且此菌主要寄生于人及动物的肠道内,故得名大肠埃舍里希氏菌,习惯上译为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包括几种不同的菌群,具有不同的致病性。人类的大肠杆菌感染大致分肠道感染与肠道外感染两类。引起肠道感染的某些大肠杆菌菌群通过污染的手指、食物等经口摄入而致病,主要引起腹泻,重者可导致脱水和血压下降,如流行性婴儿腹泻、旅游者腹泻等。肠道外感染主要是肠道外部位或脏器的化脓性炎症,如泌尿道感染、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等。肠道外感染大多继发于人体抵抗力下降或外伤、肠部手术的基础上。抗生素可控制感染。
  
  病原学  大肠杆菌属肠杆菌科,为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具有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特点。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有复杂的抗原成分,依据其形态,分别称为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及K(表面)抗原。也可将这些抗原成分分别进行血清分型。大肠杆菌O抗原的血清型达160种,是分群的基础,H抗原和K抗原分别各有约50和90余种。血清分型主要用于流行学调查。一般将大肠杆菌按照对人类致病力的特点分为四个菌群:普通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后三者是引起腹泻的致病菌。每个菌群均包括一定数量的血清型。其中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能产生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这两种肠毒素的产生在遗传学上受质粒的控制。质粒是一种较易传递的非染色体DNA。质粒的互相传递,能使不产毒素的菌株获得产毒能力。由于质粒的传递,可使任一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和集落因子,从而具有致病性。
  
  发病机理  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与不同的大肠杆菌菌群的致病性有关。普通大肠杆菌是寄生于人及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外伤、烧伤及腹部手术,使完好的皮肤和粘膜破损,有利于此菌的侵入。同样,任何使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均有助于感染的发生。患肝硬变、血液病、恶性肿瘤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后,体内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减退,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而细胞吞噬作用减弱,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另外,长期使用对大肠杆菌无杀伤作用的抗生素,可使体内菌群失调,如可使正常生理情况下少量寄生于咽部的大肠杆菌得以乘机繁殖,可造成所谓机会性感染。大肠杆菌也可侵入肺部引起肺实质的炎症。细菌入血,可引起败血症。
  
  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菌群经口摄入人体后,粘附在肠粘膜上,通过不同的机理引起腹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变部位在小肠和结肠,而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毒素,可刺激肠道粘膜,分泌水和电解质,使肠腔中液体潴留而引起腹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机理较复杂,一般认为可能与该菌对肠道的吸附性和产生的细胞毒素──肠毒素均有关。侵袭性大肠杆菌不产生肠毒素,而主要是侵入结肠粘膜内并增殖,引起有嗜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致使粪便中含有血细胞和粘液。
  
  临床表现  大肠杆菌在人类引起的感染,通常分为两类:
  
  肠道外感染  普通大肠杆菌可引起肠道外许多部位或脏器的感染。①泌尿道感染。在非住院的病人中,由大肠杆菌引起者达90%以上。在住院的病人中,主要发生于放置导尿管的部分病人中。感染可发生在泌尿道的任何部位。膀胱炎可表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肾盂肾炎则还有高热、腰痛等全身症状。②腹膜炎。多发生于肝硬变合并腹水及胃肠穿孔的病例中,以发热、腹痛及腹部触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及腹胀。肝硬变腹水时发生的腹膜炎,也称为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③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常由于早产、分娩损伤及从母体感染所致。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症状往往很不典型。发热可有可无,当病儿有紫绀、呕吐、拒食、精神萎靡、嗜睡、惊叫、惊厥、两眼凝视、呼吸不规则的表现时应警惕本病的可能。临床表现典型者,囟门饱满及头颈部强直。若治疗不及时,常可导致脑积水、瘫痪、智能减弱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④败血症。主要发生于抵抗力降低者,起病多数急骤,病人常有畏寒、高热等毒血症症状,肝脏和脾脏肿大,体温可高达4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⑤其他。尚有伤口感染、肺炎、腹腔内脓肿、肝脓肿、心内膜炎、骨髓炎、前列腺炎等。
  
  肠道感染  即大肠杆菌肠炎。一般起病急,以腹泻、腹痛和发热为主要表现。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腹痛可为绞痛样发作,体温多在38~39℃,偶尔高达40℃以上。由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在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中及 2周之内从温带到热带地区的旅游者中发病率高,后者称为旅游者腹泻。病情轻者症状仅持续 1天,严重者类似霍乱,有频繁的米泔样水样便,可因脱水引起休克,经治疗后大部分在4~5天内恢复。由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者,产房中婴儿的发病率较高,并具有传染性,病死率也较高。习惯上将此类婴儿腹泻称为流行性婴儿腹泻。由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致病者,常有畏寒、高热及腹痛,并伴有头痛、肌肉痛,粪便镜检中白细胞较多,临床表现类似细菌性痢疾,病程一般持续一个星期左右。
  
  诊断  主要依据细菌学检验,从血、尿、粪、脓液、腹水、脑脊液、痰等标本中可分离出大肠杆菌。腹泻流行时,在多数病人中可培养出同样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且其类型与从可疑食物中分离出的一致。与此同时,应仔细了解发生感染的原因、感染的部位及病情的程度,以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  普通大肠杆菌的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医院内病人发生的严重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疗,如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一般不需用抗生素,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并根据病人的情况作对症处理。
  
  预防  增强机体抵抗力,切断病从口入的各种传播途径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无菌操作,做好肠道感染病人的隔离工作,均有助于减少发病率。
  
  

参考书目
   戴自英等主编:《实用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