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水生野生生物
1)  Aquatic wild animals
水生野生生物
2)  aquatic wildlife
水生野生动物
1.
Progress on management of aquatic wildlif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CITES水生野生动物管理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2.
In our country,diversity of aquatic wildlife is abundant and aquatic figur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zone is numerous.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我国水生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数目众多。
3.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quatic wildlife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especially indicates the protected species, the layout and managing status of the aquatic wildlife nature reserve.
本文概述了我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重点论述了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物种、保护区布局和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提出了我国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应将部分保护区进行整合、加大对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正确处理好保护区和社区的关系及理顺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等建议。
3)  Wild macrophyte
水生野生植物
4)  Wildlife Biology
野生生物学
5)  wild animals
野生动物
1.
Detection of sulfonamides-resistant genes in Salmonella and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pigs and wild animals;
猪和野生动物源大肠杆菌及沙门菌中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
2.
The protection policy of wild animals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re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元朝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及其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启示
3.
Surveys on resources of wild animals in Benxi areas;
本溪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
6)  wildlife [英]['waɪldlaɪf]  [美]['waɪld'laɪf]
野生动物
1.
To establish a wildlife ownership system according with China's conditions;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野生动物所有权制度
2.
Legal Proposition on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协调人与野生动物矛盾的法律探讨
3.
Road construction with wildlife conservation;
公路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
补充资料: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测定高浓度污染物在短时期(一般不超过几天)内对水生生物所产生的急性毒作用,用以评价污染物毒性的实验方法。
  
  目的  通过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可以确定半数存活浓度(TLm)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并用来评价污染物的毒性大小和性质。此外,还可粗略了解毒物引起生物体中毒的症状和特点,以判断毒物的毒性强弱和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并为制定在环境中的毒物最大容许浓度提供基本数据。
  
  要求  用于急性毒性试验的水生生物种类很多, 常用的是小型水生生物,主要是鱼(见毒性实验的鱼类)。另外,也有用浮游生物作急性毒性试验的,如中国常用的有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大型溞(Daphnia magna)等溞类,栅藻(Scenedesmus)、小球藻(Chlorella)等藻类。
  
  为了避免受试生物个体差异过于悬殊,应选择种属较纯,年龄、大小、体重差别不大,雌雄性别各半的动物。受试鱼一般采用体重轻于5克、体长短于7厘米的,最长的不超过最短的1.5倍。
  
  方法  将受试?闼婊肿椤C孔橹辽?10尾,要设置5个以上不同浓度的毒物组,另有一个对照组,毒物浓度应按对数浓度分级,包括使动物完全死亡和完全不死亡的浓度。
  
  试验前,受试动物要先在实验室内饲养7~10天,以观察其活动是否正常,去除有病的或畸形的。试验期间,对照组动物的死亡率应低于 5%。试验容器是用无毒的玻璃、聚乙烯、搪瓷等材料制成的,形状可为椭圆形或柱形。为了便于比较,试验时环境因素要恒定。例如稀释水要无毒,要预先脱氯,溶解氧要超过5ppm,pH值在6.5~8.5之间,水温对温水鱼为25℃,对冷水鱼为15℃,保持水质恒定。静水试验每天至少换一次试验溶液,每克体重的鱼平均要有2升的水。流水试验每 24小时要换入95%的新试液。
  
  急性毒性试验期间一般不喂食,从致毒开始就观察记录动物中毒表现,生理、生化变化和死亡情况,并将观察结果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用内插法或外推法求出动物的LC50或TLm、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浓度(LC100)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毒物浓度(LC0)即最大耐受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同受试动物的种属和稀释水的水质等因素有关。例如比较谷硫磷对蓝鳃鱼和金鱼的TLm值,蓝鳃鱼比金鱼高900倍。但是,金鱼对铜最敏感,而蓝鳃鱼对铜抗性较强。许多种重金属的毒性由于受稀释水的硬度和pH值的影响可相差两个数量级以上。一般硬度增加会使毒性减弱,而溶解氧降低会增加生物的生理负担,从而使毒性增强。水温对毒性的影响比较复杂,有些物质因升温而增加毒性,有些物质则因升温而降低毒性。
  
  发展历史  急性毒性试验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 750年中国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就记载:"若有毒,其物即死",提出将动物放在有毒气的场所来作试验,以检查气体的毒性。西方最早关于用动物研究毒物毒性的论文发表于1809年(R.德莱尔和M.弗朗科伊斯)。1933年J.H.加德姆提出用对数转化法求半数致死浓度,此法至今仍在应用。40年代以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普遍施用,急性毒性试验逐渐被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克服动物个体差异的影响,已开始使用离体器官和细胞作为试验材料,试图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参考书目
   G.E.Paget,Methods in Toxicology, F. A. Davis Co.,Philadelphia,197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