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海河流域
1)  Haihe River in China
中国海河流域
2)  Haihe River basin
海河流域
1.
Studies on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Haihe River basin;
海河流域生态修复发展方向研究
2.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of Haihe River Basin;
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
3.
Study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environments related to water in Haihe River Basin;
海河流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3)  Hai River Basin
海河流域
1.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Hai River Basin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Remission Countermeasures;
山东省海河流域污染状况及减排对策
2.
Discussions on river course ec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n Shandong, Hai River Basin;
山东省海河流域河道生态问题及治理探析
3.
Making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Hai River Basi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做好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4)  Haihe Basin
海河流域
1.
Study on trade market of wastewater discharging right in the Haihe basin;
海河流域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初探
2.
Study on eco-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 quantifying method and case study in the Haihe Basin, China;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3.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Appraisement of Haihe Basin;
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5)  China seas
中国海域
1.
Introduction to Chinatide software for tide prediction in China seas;
中国海域潮汐预报软件Chinatide的应用
2.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Record of Hydromedusae in China Seas
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纲一新种和一新记录记述
3.
The present study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data on the taxonomy,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marine polychaetes recorded in the China seas.
综合中国海域多毛环节动物的研究记录,基于对已往分类学报道的核实,系统分析了黄海的多毛类物种多样性特点,提订了黄海278种多毛环节动物的最新名录及地理分布状况,同时对黄海及其他中国海域的多毛环节动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区系概况进行了比较和初步探讨。
6)  China sea area
中国海域
1.
Securityo of China Sea Area in Geopolitical View;
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国海域安全
补充资料:海河流域规划
      海河流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开发较早的流域之一。
  
  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习惯上包括海河和滦河两水系。海河水系由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等组成,还包括徒骇河、马颊河等平原排涝河道;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和冀东诸河(见图)1949年前,除滦河水系和蓟运河、徒骇河、马颊河单独入海外,其余各河均汇集天津流入渤海。天津以下河道称海河,干流长73km。海河流域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大部分,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四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流域总面积31.8万km2(其中海河水系26.4万km2、滦河水系5.4万km2)。流域内山区、平原面积分别占60%和40%。燕山、太行山由东北至西南呈弧形分布。山脉以西、以北分布着黄土高原;山脉以东、以南是广阔的大平原。山地与平原间的过渡地带短,几乎直接交接。平原地形的总趋势是由西南、西、北向天津附近的渤海湾倾斜。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入侵以及本流域各支流冲积的影响,平原区内构成缓岗与洼淀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
  
  
  海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560mm,其中70~80%集中在汛期(6~9月),而汛期降雨又往往集中于几次暴雨,故极易酿成洪涝灾害。在农作物需水最多的季节(3~5月),流域平均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0%左右,几乎年年春旱。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8亿m3,年际间变化幅度大,并有连续丰枯现象。如1956、1963、1964等年径流量均在500亿m3以上,而1980~1984年平均径流量仅143亿m3。据明清两代资料,540年间,流域内发生旱灾377次,水灾361次;17世纪以来,永定河洪水有5次波及北京,各河洪水有8次淹及天津;1939年淹地5000余万亩,受灾人口800万。海河山区盆地、下游中部和滨海平原排水条件差,土壤多呈碱性,盐碱为害也很严重。全流域盐碱地面积曾达3400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20%。流域内山区、黄土丘陵和土石质山地面积分布广,由于长期以来滥砍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影响,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小于30%,导致土壤严重侵蚀。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山区面积的70%。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总计约1.7亿t,其中永定河年输沙量达8070万t,年输沙模数为1786t/km2,仅次于黄河。
  
  海河流域1986年总人口1.08亿,耕地1.70亿亩,其中平原约1.14亿亩,是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地。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铁的蕴藏量在中国均占有较大比重。山西省是重要的能源基地。沿海是重要的盐产区。海河流域的工业、交通、旅游业均较发达,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大同等大城市及天津、秦皇岛等外贸港口。
  
  治理成就  海河流域的水利事业有悠久历史(见海河水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了有计划的治理,1957年制定了《海河流域规划》,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又在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30多年来,在规划的指导下,海河流域治理和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①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拦滞的原则,初步形成了防洪工程体系。全流域建成了岳城、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官厅、密云、潘家口等大型山谷水库 29座(总库容218亿m3),1987年统计中型水库110座(总库容34亿m3),共可控制山区面积85%。开辟了滞洪洼淀32处,滞洪总量可达191亿m3。普遍培修各河堤防,新开挖了滏阳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和潮白新河,扩大了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独流减河、滹沱河等排洪河道,使洪水分流入海,改变了历史上各河洪水汇集天津的被动局面。入海泄流能力总计达20000m3/s以上,比1949年增加8倍。在各河中,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按防御1963年型洪水治理;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按防御1939年型洪水治理;滦河按防御1962年型洪水治理,均约合20~50年一遇。②平原低洼易涝地区,先后开挖、疏浚了徒骇河、马颊河、南大排河、滏东排河、北排河、龙凤新河等骨干排涝河道,完成了部分面上配套工程,基本形成了排涝系统,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部分地区达到10年一遇。③水资源得到较充分地利用,地表水利用率达56%,地下水利用率达72%。鲁北、豫北沿黄河地区还发展了引黄灌溉。到1985年止,全流域灌溉面积已达96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8%,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量也有了较大增长。④山区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万km2以上。
  
  存在问题  ①在现有防洪体系中,许多水库的防洪保坝标准偏低,河道阻水障碍增多,入海尾闾淤积严重,滞洪洼淀中避水安全设施普遍不足。除涝工程中,有的骨干河道面上配套差,淤积也较严重。②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工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潜力很少,供需矛盾已很突出。农田灌溉缺水的现象已持续多年,一些大中城市也曾发生过水荒,居民生活用水不能正常供应,部分工厂被迫停产或减产。③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大量超采,已形成大面积下降漏斗,有的地区接近疏干,导致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由于地表水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河道下泄流量锐减,加上城市和工业排污量增加,各河平均污径比已高达0.12,许多河段水体污染严重。
  
  规划  根据流域内存在的问题,治理任务是:巩固、发挥现有工程效能,完善防洪、除涝体系;开源节流,缓解水源危机;防治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巩固和完善防洪除涝体系  首先扩建、加固现有水库,清除河道障碍,疏浚河道,完善和增设滞洪区的安全设施,以恢复和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为确保京、津两市防洪安全,在永定河上续建芦沟桥分洪工程并增建石匣里等水库。低洼易涝地区,要做好现有骨干排水河道的清淤和面上配套,形成通畅的排涝、排碱系统;改善灌区灌、排系统,采取井、渠结合和农业措施,防治土地盐碱化。
  
  多途径解决缺水问题  ①全面开展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其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工农业结构、控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和农作物的发展;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耗水定额;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适当发展喷灌、滴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②强化管理,合理调配,挖掘现有工程潜力。③兴建滦河支流青龙河的桃林口水库,增加沿黄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开发流域内水资源。④争取修建一批跨流域引水工程。设想先建引黄入白洋淀、引黄入晋、引黄入津工程,以后再修建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把长江水引进海河流域(见南水北调工程规划)。
  
  保护水源  主要是:①加强工厂内部污水处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和排污标准;②修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使大部分污水经过处理,成为再生水源;③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面下沉。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以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结合。各河系中永定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治理重点。
  
  综合利用  流域内水资源短缺,水电站除结合水库工程修建外,拟多发展抽水蓄能电站,以解决华北电力系统中调峰容量不足的问题。内河航运,主要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逐步恢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现后,天津以南的南北大运河可以贯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现后,输水干线可以通航。通过调水工程提供的水源,滏阳河、子牙河等也可恢复通航。此外,利用水库、输水干渠等适当发展流域水产和旅游事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