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annong No.4 alfalfa
甘农4号紫花苜蓿
1.
Establishing regeneration systems of Gannong No.4 alfalfa;
甘农4号紫花苜蓿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2) alfalfa Gongnong No.1
公农1号紫花苜蓿
1.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leaf photosynthesis of alfalfa Gongnong No.1;
北京地区公农1号紫花苜蓿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3) 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
甘农1号杂花苜蓿
1.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f photosynthesis of smooth bromegrass(Bromus innermis) and lucerne(Medicago varia cv.
对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和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cv。
4) 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
甘农3号苜蓿
1.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tion of alfalfa(Medicago sativa cv.
通过对黑河流域大满灌区灌溉试验,测定了不同生育年龄甘农3号苜蓿Medecago sativacv。
5) Medicago sativa L
紫花苜蓿
1.
Field Medicago sativa L. phytoremediation on the artificial oil-polluted soil;
人为石油污染土壤紫花苜蓿田间修复试验
2.
Dynamic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ering and podding of 7 varieties Medicago sativa L.;
7个紫花苜蓿品种开花习性与结荚关系的动态研究
3.
Root Distribution and Soil Water Dynamics of Medicago sativa L. and Stipa breviflora Griseb.;
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研究
6) alfalfa
[英][æl'fælfə] [美][æl'fælfə]
紫花苜蓿
1.
The protection of peat on alfalfa roots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diesel fuel contaminated soil;
泥炭保护紫花苜蓿根系对柴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
2.
Effect of Cd~(2+)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falfa;
镉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3.
Determ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lead in the seedling of alfalfa planted in different greenbelt in Yinchuan;
绿化带中紫花苜蓿嫩芽含铅量的分析
补充资料:紫花苜蓿
豆科( Leguminosae)苜蓿属多年生草本。又名紫苜蓿、苜蓿。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兼用作物。
起源与分布 紫花苜蓿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一带。公元前 700年波斯已有栽培记载。公元前500 年左右从米甸国(即今伊朗西北部的古王国)传入希腊,公元前2~前1世纪传入意大利,8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入美洲,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于18世纪也开始种植。中国在公元前 126年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古罽宾国(即今克什米尔一带)引入,先在皇帝离宫附近种植,仅供御马饲用。以后从西安普及到黄河流域。现紫花苜蓿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栽培总面积为3300多万公顷,其中美国约占32.7%。80年代以来中国栽培面积达到10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各省。
形态与特性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侧根多,主根入土2米以上,在较干旱的地区可达10米左右。茎高30~100厘米,直立或外倾,圆形或棱形,幼茎有疏毛,根状茎发达,根颈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为15~60个,最多可达100个以上。叶为三小叶,倒卵形,先端较宽,有齿。花为总状花序,腋生8~25朵紫色蝶形花。荚果螺旋形,2~4圈,暗棕色,每荚有种子4~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千粒重1.5~1.9克(见图)。
紫花苜蓿适应性广,但较喜温暖、多晴少雨的干燥气候。年降水量以500~900毫米最宜,超过1000毫米时不利于生长;低于30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则难以正常生长。耐寒性强,种子在4~6℃即可发芽。出苗后能耐短时间的-5~-6℃低温,成年植株能耐-20~30℃低温。在积雪覆盖下,-40℃低温亦不致受冻害。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高温会抑制生长。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约消耗水446~500克,每形成1克种子约消耗水800克。但因根系发达,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最忌渍水,生长期淹水24~28小时即大量死亡。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于2米以下、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种植为宜。
中国已筛选出一批良种,如早发、生长快的关中苜蓿,高产、株型大的陇东苜蓿,再生能力强的新疆大叶苜蓿,中熟的晋南苜蓿,耐寒力强的东北苜蓿等,都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栽培 播种前要进行整地保墒。中国北方一般采取冬播"寄子"(将种子播入土中,待翌春后及早出苗)或早春顶凌播种,以利抗旱保苗。中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于8月上旬;华北一带应在9月以前。晚播则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越冬。发芽率高的纯净种子,每公顷播量15千克左右,与其他作物混播时可适当减少播量。条播行距一般15~30厘米,播种深度1.5~2厘米。幼苗生长缓慢,要加强管理,防止杂草为害。刈草后要及时追施肥料,特别是磷、钾肥。常见害虫有蚜虫、蓟马、苜蓿盲蝽象、苜蓿夜蛾、潜叶蝇;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使用农药后需间隔一定时间再喂牲畜,以防中毒。留种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每公顷播种量为 7.5~11千克,行距40~60厘米,增施磷、钾肥。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
利用 紫花苜蓿富营养,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有"牧草之王"之称。初花到盛花期鲜草含水分76%左右,粗蛋白4.5~5.9%,粗脂肪0.8%,粗纤维6.8~7.8%,无氮浸出物9.3~9.6%,灰分2.2~2.3%,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紫花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但青茎、叶中含皂素,要防止牲畜采食过多发生膨胀病。也可制成青贮饲料或干草。从现蕾到初花期,10%左右茎枝开第一朵花时刈割的第 1茬鲜草,质较嫩,营养价值较高。过早刈割时产量低,迟割则茎木质化增加,且易掉叶。最后一茬宜在当地重霜前约1个月刈割。每次要留茬3~5厘米,以免刈伤根颈,每年最后一次割草时,要留茬8~10厘米。北方干旱地区冬前割后培土,有利翌年再生。
紫花苜蓿根量多,入土深,固氮能力强,2~4年生的植株每公顷每年可固氮150~450千克。根系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中国北方低产地区实行粮食作物与紫花苜蓿轮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鲜草含氮0.54~0.57%,磷0.10~0.14%,氧化钾0.31~0.46%。翻压作绿肥,肥效显著。紫花苜盖枝叶繁茂,覆盖地面能减少蒸发、保蓄水分,减轻地表冲刷,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如中国西北地区种紫花苜蓿的地块,雨水流失仅为种其他作物时的1/16,土壤冲刷量仅为1/9。在年降水量346毫米的地区,每公顷紫花苜蓿地每年冲走的土壤为93千克,而其他田块或休闲地的冲刷量可高达3600~6750千克。
起源与分布 紫花苜蓿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一带。公元前 700年波斯已有栽培记载。公元前500 年左右从米甸国(即今伊朗西北部的古王国)传入希腊,公元前2~前1世纪传入意大利,8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入美洲,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于18世纪也开始种植。中国在公元前 126年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古罽宾国(即今克什米尔一带)引入,先在皇帝离宫附近种植,仅供御马饲用。以后从西安普及到黄河流域。现紫花苜蓿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栽培总面积为3300多万公顷,其中美国约占32.7%。80年代以来中国栽培面积达到10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各省。
形态与特性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侧根多,主根入土2米以上,在较干旱的地区可达10米左右。茎高30~100厘米,直立或外倾,圆形或棱形,幼茎有疏毛,根状茎发达,根颈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为15~60个,最多可达100个以上。叶为三小叶,倒卵形,先端较宽,有齿。花为总状花序,腋生8~25朵紫色蝶形花。荚果螺旋形,2~4圈,暗棕色,每荚有种子4~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千粒重1.5~1.9克(见图)。
紫花苜蓿适应性广,但较喜温暖、多晴少雨的干燥气候。年降水量以500~900毫米最宜,超过1000毫米时不利于生长;低于30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则难以正常生长。耐寒性强,种子在4~6℃即可发芽。出苗后能耐短时间的-5~-6℃低温,成年植株能耐-20~30℃低温。在积雪覆盖下,-40℃低温亦不致受冻害。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高温会抑制生长。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约消耗水446~500克,每形成1克种子约消耗水800克。但因根系发达,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最忌渍水,生长期淹水24~28小时即大量死亡。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于2米以下、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种植为宜。
中国已筛选出一批良种,如早发、生长快的关中苜蓿,高产、株型大的陇东苜蓿,再生能力强的新疆大叶苜蓿,中熟的晋南苜蓿,耐寒力强的东北苜蓿等,都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栽培 播种前要进行整地保墒。中国北方一般采取冬播"寄子"(将种子播入土中,待翌春后及早出苗)或早春顶凌播种,以利抗旱保苗。中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于8月上旬;华北一带应在9月以前。晚播则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越冬。发芽率高的纯净种子,每公顷播量15千克左右,与其他作物混播时可适当减少播量。条播行距一般15~30厘米,播种深度1.5~2厘米。幼苗生长缓慢,要加强管理,防止杂草为害。刈草后要及时追施肥料,特别是磷、钾肥。常见害虫有蚜虫、蓟马、苜蓿盲蝽象、苜蓿夜蛾、潜叶蝇;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使用农药后需间隔一定时间再喂牲畜,以防中毒。留种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每公顷播种量为 7.5~11千克,行距40~60厘米,增施磷、钾肥。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
利用 紫花苜蓿富营养,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有"牧草之王"之称。初花到盛花期鲜草含水分76%左右,粗蛋白4.5~5.9%,粗脂肪0.8%,粗纤维6.8~7.8%,无氮浸出物9.3~9.6%,灰分2.2~2.3%,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紫花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但青茎、叶中含皂素,要防止牲畜采食过多发生膨胀病。也可制成青贮饲料或干草。从现蕾到初花期,10%左右茎枝开第一朵花时刈割的第 1茬鲜草,质较嫩,营养价值较高。过早刈割时产量低,迟割则茎木质化增加,且易掉叶。最后一茬宜在当地重霜前约1个月刈割。每次要留茬3~5厘米,以免刈伤根颈,每年最后一次割草时,要留茬8~10厘米。北方干旱地区冬前割后培土,有利翌年再生。
紫花苜蓿根量多,入土深,固氮能力强,2~4年生的植株每公顷每年可固氮150~450千克。根系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中国北方低产地区实行粮食作物与紫花苜蓿轮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鲜草含氮0.54~0.57%,磷0.10~0.14%,氧化钾0.31~0.46%。翻压作绿肥,肥效显著。紫花苜盖枝叶繁茂,覆盖地面能减少蒸发、保蓄水分,减轻地表冲刷,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如中国西北地区种紫花苜蓿的地块,雨水流失仅为种其他作物时的1/16,土壤冲刷量仅为1/9。在年降水量346毫米的地区,每公顷紫花苜蓿地每年冲走的土壤为93千克,而其他田块或休闲地的冲刷量可高达3600~6750千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