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红跃村
1)  Hongyue Village
红跃村
1.
Electric Irrigation Effect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ongyue Village of Jingtai County;
景电灌溉工程对红跃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景泰县红跃村生态环境调查研究
2)  Huocun Red Apricot
火村红杏
1.
Effects of Planting Techniques on the Quality of Huocun Red Apricot;
不同栽培技术对火村红杏品质的影响
3)  Hongyan County
红岩村
4)  Hongsha village
红沙村
5)  Hongqi village
红旗村
1.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Minority Regions——Based on the study of Hongqi village,Antu county,Yanbian region;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讨——以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为例
6)  Hongshanyu Village
红山峪村
1.
The Land Possession and Circulation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Family——An Interpretation of 37-landowning Contracts from Hongshanyu Village
土地拥有、流动与家庭的土著化——对鲁南红山峪村37张地契的介绍与初步解读
2.
This thesis has made a thorough and detailed analyze on the list of presents for funeral in Hongshanyu Village of Southern Shandong Province.
本文对山东南部红山峪村①的一份吊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补充资料:陈跃红

陈跃红;男性;国籍:中国;籍贯:贵州省贵阳市。

现居住地:北京市海淀区;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现职: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专任副教授(1994);校管岗位(a3级);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主要学历: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1999-至今,导师为 w·l·edema教授,现任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1991,导师为乐黛云教授);贵州大学文学士(1982)。

海外学习经历: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人(1992),师从安东尼·泰特罗教授(antony tatlow)(前国际布莱希特学会主席)学习戏剧和比较文学理论。 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人(1996),师从伊维德教授(w·l·edema)(当时为莱顿大学文学院长,汉学院长。)学习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专业教学和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理论;比较诗学;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汉译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以及中国文学教学。

开设课程: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国外大学开设过十多门课程。其中主要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原著选读”“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研究”“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原著选读”、“中国文学的域外读解”等。

指导研究生:自1994年以来,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过17名(中外)研究生,已毕业12人、4人赴美国哈佛、芝加哥等名校攻读博士学位,2人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协助乐黛云教授指导过两名博士研究生。

海外工作经历:韩国国立忠南大学交换教授(1999—2000)。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2003春季学期)。

社会和学术团体职务: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文系党委委员,研究所党支部书记。

个人主要著述

a 著作:

1,《欧洲田野笔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002年列入国家十五重点教材,已7次重印)

3,《比较诗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即出)

4,《比较文学》(合作),1997年,(国家教委“95”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四次重印)

5,《中国语特讲》(合作),韩国忠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6,《中国傩文化》(合作),新华出版社,1991年

7,《文学的现状与构想》(合作),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b 论文(自1991年以来部份论文):

1.语言的激活:言意之争的比较诗学分析, 《文学评论》,1994,4。

2.走出困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国外文学》 1994,2。

3.阐释的权利--当代文艺格局中的比较诗学,《北京大学学报》 1994,1。

4.文化壁垒,文化传统,文化阐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出 路,载《独角兽与龙:中西文化交流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活句与死句:道家美学的语言策略,载《面对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8

6..天国的竖琴:中西诗学中的死亡意识分析,载《第十三届国际 比较文学大会中国学者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7..汉语诗学阐释理论的转化与重建,载《环太平洋文学与文化国 际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8..历史语境与学科定位,载《东方丛刊》,1995,3

9.后现代与中国美学风范,载《社会科学探索》,1995,5

10.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载《北京大学学报),1996,1

11.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1

12.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7年第四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