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生理语音学
1)  physiological phonetics
生理语音学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instrument s appearance,the study of physiological phonetics are being lea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odal with advanced equipment.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出现,生理语音学研究正在向采用高精端设备进行多模态研究的方向发展。
2)  physical phonetics
物理语音学
3)  physiological phonelics
生理语言学
4)  articulatory phonetics
发音语音学
1.
In this article,the researcher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Tibetan consonant syste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about contrastive linguistics(especially articulatory phonetics)and tries to offer some practicable methods in consonant study of those whose mother tongue is Tibetan.
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中的知识对英语和藏语的辅音系统从发音语音学的角度进行了系列对比,其对比研究的结小舌果主要以期能够有助于以母语为藏语的学生的英语语音教学。
5)  phonetic articulation
语音学发音
6)  speech regeneration
语音再生
补充资料:生理语音学
      研究有关语音产生和感知的一门学科,也称言语生理学 (speech physiology)。这两个名词所包括的范围,严格说来有些不同。前者偏于社会科学而后者偏于自然科学,但一般并不予以细分。
  
  发音器官的生理  人的发音器官大致可分为 3个部分:①喉下,②喉部,③喉上。喉下有用来呼吸,并且也作为发音能源的各器官,包括气管、肺、胸廓、横膈膜和腹肌。喉部是声源器官,包括喉头、声带。喉上是用共鸣作用或阻碍作用来调节声音的各器官,包括口腔中各部及鼻腔。(图1)
  
  肺是供给发音能源的主要器官,在胸腔内是一团有弹性的海绵状物质。它呼气和吸气的动作受胸腔内各种肌肉如腹肌和横膈膜的控制。说话时横膈膜放松;由腹肌收缩,使腹部内脏器官向上挤压横膈膜,排出肺里的空气,经气管而达声门。这股气流就作为使声带颤动或冲破声腔中各阻碍、产生爆发或摩擦的动力。
  
  喉头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组成。甲状软骨是喉头最大的软骨,前部突出部分称为喉结。在颈部前方紧接在甲状软骨上边由肌肉联系的是形如马蹄的舌骨,作为舌的基础。环状软骨的结构形如指环,紧接气管上端。能吞咽食物的食道位于环状软骨后面。环骨下部的两边有一对关节面和韧带联系着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作上下移动而甲状软骨作前后的斜向移动。这种运动与声带的音高变动有关。杓状软骨有一对,是喉的另一重要结构,由环杓关节连在环状软骨的后部。这些关节使杓骨能作跨动和滑动。滑动使杓骨与关节轴作平行移动,而跨动使杓骨在关节轴的垂直方向作周围转动,使杓骨展开或收拢。这些动作关系到声带的松紧和声门的开闭。(图2)
  
  声带位于喉的下端,主要由两片厚的韧带薄膜(或称声韧带)组成,还有纤维片(又称弹性圆锥)和肌肉纤维构成一个狭缝状的声门,成为呼吸时和说话时能够开闭的活塞。从冠状切面可见到这些甲状软骨、杓状软骨和声门的位置(图3)。声门的开度主要由于杓状软骨的动作。发嗓音时声门位置相对地收拢,而呼吸时相对地展开。声带的上端有一对假声带,位置靠边一些,在真假声带之间形成一个很小的腔室,称为"喉室",假声带也称"室韧带"(图4)。假声带不能发音,但如收拢时就影响语音的音质。
  
  
  会厌软骨如一片树叶,由韧带连在甲状软骨前方,最上端靠拢舌背后面,而由两边及中央的舌会厌襞联系。会厌的主要功能是在吞咽食物时关闭喉的通道,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声门展开时形成三角形,在发音时声带先闭拢,由肺送来的气流在一定压力下冲开声门,气流冲出后压力减弱,声带又因本身的弹性而重新闭合。这时由肺继续送来的气流又因压力增大而再度冲开声门,如此连续开闭,使声带颤动而成声。声带每开闭一次称为一个周期,每秒钟的周期次数就是这个音的频率数。短而厚的声带频率高,长而薄的频率低。同一声带拉紧时频率高,放松时频率低。
  
  气流通过声门,经过咽腔、口腔(或鼻腔),从唇部(或鼻孔)发出我们所听到的语音。这种声门以上的各腔统称为声腔。声腔内由于通道的扩展、收缩或变形而把声带的音调节成各种各样的音。
  
  口腔有3部分:①口壁,包括双唇、上下齿、齿龈、硬腭、软腭、小舌。②舌,分舌尖、舌叶、舌面和舌根。③咽(图5)。口壁中从上齿到软腭基本上是不动的器官,舌是动的器官,它的动作最灵敏,能作前后、上下等运动,与不动的器官靠近或接触而调节出各种音色。软腭的终端是小舌,它如同一个阀门,在发口音时,软腭抬高,抵住上咽壁、关闭鼻腔通道而成口音。发鼻音时,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同时口腔中的某部分闭塞,而成鼻音。
  
  听音器官的生理  语音由发音器官产生,达到对方耳中,通过听觉神经到大脑,表达了意义。所以人耳是感受语音的第一个门户,通称听音器官。人耳主要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个部分(图6)。外耳由从耳的外部可以看到的耳轮和向里面延伸的耳道组成。外耳对听觉作用较小,但也有拢音的作用。耳道是一端敞开、一端封闭的管子,整个外耳形如喇叭。在收拢的一端封闭处是鼓膜,又称耳鼓,是一块椭圆形的薄膜。耳道收集来的声波使鼓膜振动,由于耳道共鸣作用,鼓膜上的声压要比本来的声压大好几倍。中耳由鼓膜与外耳隔开,它包括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锤骨形如带柄的圆头锤子,柄端连着鼓膜,随着鼓膜而振动,锤子这一端紧接砧骨,它把振动传到形如马镫的镫骨,与中耳尽头的卵圆窗接触,使空气中的声波推动卵圆窗而达内耳。内耳是一个小而复杂的体系,包括前庭窗、耳蜗和半规管。其中最主要的是耳蜗。这是一条腔管,卷起来形如蜗牛的壳。蜗管内部充满粘液,由一层薄膜分隔为两部分,称为基底膜,上面附着2万多条的毛细胞,这是声音的感知器。声波振动从镫骨传到前庭窗,激发了基底膜的毛细胞,使它对不同频率作出响应。距前庭窗近的位置响应高频,而远的响应低频,这种振动通过听觉神经反应到大脑,使人感受到音色的区别和声调的高低。  语音的生理分类  语音学家向来把语音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这两类都可以按生理机制的特征再分成若干类别。元音是经过声腔各部的共鸣调节作用而造成的不同音色的嗓音。这种调节主要由舌的动作来担任。因此,元音习惯上按舌位来分类。一般是按"舌高点"(也就是舌尖或舌面靠近上腭的一点)的升高和降低,分为高、半高、半低、低;又按其前伸或后缩,分为前、央、后等位置。据此作出的示意图称为元音舌位图。这些位置都是凭人的感觉而定的。有了 X光照相的实验手段后,舌位就更清楚了。图a是汉语普通话10个元音的舌位图,是根据一个发音人的X光照相测定舌位的大致位置。图b是这10个元音的X光照相图。由各图可看到各个元音除了舌的高低前后有所不同外,咽腔的宽窄,唇和下颔的开闭也各有不同。所以单纯用"舌高点"来定舌位不完全符合生理条件。  辅音的分类和元音不同。辅音是先由口腔中动与静的部分器官造成阻碍(成阻)然后释放(除阻)而成音。这些程序随时间而变,随阻碍程度而变,形成不同的发音方法。同时辅音的阻碍点又因在口腔中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发音部位。这两者构成绝大多数辅音的分类条件。辅音的发音方法,因它在除阻前后与声门开闭、声带动作的时间或程度上相配合的情况不同,而有"清"、"浊","送气"、"不送气"的差别;因它在声腔中由软腭上升或下垂,又造成"口"与"鼻"的差别。发音之前声门处于开放状态,除阻后开始声带颤动(元音开始)的是不送气清辅音;除阻前声带就已经颤动的是浊辅音;除阻后声门还继续开放片刻,肺部继续供气,然后声带开始颤动的是送气清辅音。
  
  辅音的发音方法,按其声源的不同,又可区分为"启动作用"与"成音作用"两大类。"启动作用"按声腔中的气流过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发音机制。
  
  ①"肺气流机制",是以肺为启动部位,把空气排出肺部。这是绝大多数语音的发声动力。
  
  ②"喉气流机制",以喉为启动部位,喉头抬高或降低,使口中气流排出或吸入而产生辅音。这类吸入的音如非洲语或高加索语中的缩气音。
  
  ③"舌气流机制",以舌面对硬腭或软腭向前向后移动,使空气排出或吸入。如非洲的搭嘴音。
  
  "成音作用"主要是由喉部的动作产生的音(包括声门的开闭状态和声带颤动的情况),它们也要以肺气流作为动力。语音中的元音和一切浊辅音都属此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由成音作用而产生的辅音,如"耳语音"或"喃喃音",发音时声带后端留出空隙形成一种气声;"挤喉音",声门上方的结构封闭,喉头上移压出气流而突然松开,并伴随着嗓音所发的音;"吱嘎音"发音时声带只有一部分颤动,但频率很低。有时在句尾的末一音素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据发音生理的方法和部位,普通话的辅音可以分成几类。(见表)
  
  如果把元音和辅音的生理条件列得更详细一些,就可以更细致地描述元音辅音的生理特征。条件如下:
  
  声调是有声调语言的辨义条件之一,特别是在一些亚洲的声调语言如汉语、泰语中,声调的音位和元音、辅音同样重要。构成声调的生理条件主要由声带颤动产生的频率。声调的高低变化就是声带颤动频率的变化。但在一种语言(特别是声调语言,如汉语)中所感到的不同声调,除频率变化是主要条件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强弱、长短及音色变化等。
  
  不过,后几项一般不影响词义的辨析,特别是在汉语中。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为语言的韵律特征。(见彩图)
  
  

参考书目
   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P. Lieberman , Speech Physioloɡy ɑnd AcousticPhonetics: An Introduction , MacMillan Pub .Co.,1977.
   H .M. Kaplan,Anɑtomy ɑnd Physiology of Speech,McGraw-Hill,196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