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dian architect
印度建筑师
1.
English-Indian architect Laurie Baker is famous for low cost construction.
英裔印度建筑师Laurie Baker(下文译作劳拉·贝克)以低造价建筑设计著称,该文在详细考察贝克低造价策略的同时,反思贝克低造价建筑设计的内涵,以期对我们当下的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2) lndian lnstitute of Architects
印度建筑师协会
5) System of Nomination for Architects
建筑师推荐制度
补充资料:古代印度建筑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是古代世界文明发达地区之一,是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的发祥地,后来又有伊斯兰教流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
考古发掘发现在印度河下游现今巴基斯坦境内有摩亨朱-达罗城的遗址,建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时期。城市已有规划,各种建筑也有初步形制。
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窣堵波是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见彩图)。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个直径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枋,断面呈橄榄形。门上满布深浮雕,轮廓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名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核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菩提迦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宝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雄伟。塔身轮廓为弧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满布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影响。
婆罗门教建筑 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制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涩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里一间圣殿,四面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最杰出的实例是科纳拉克的太阳寺(见图)。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有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中央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形体的轮廓。典型的例子是马杜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中央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联为一体。
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公元1000~1300年间,主要在北方兴建寺庙,其形制与婆罗门教庙宇差别不大。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十字形平面的柱厅,柱子和柱头上长长的斜撑支承着八角形或圆形的藻井。藻井精雕细琢,极其华丽。
伊斯兰教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些建筑的形制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独立的特征。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有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泰吉·玛哈尔陵(1630~1653)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品(见彩图)。
考古发掘发现在印度河下游现今巴基斯坦境内有摩亨朱-达罗城的遗址,建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时期。城市已有规划,各种建筑也有初步形制。
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窣堵波是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见彩图)。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个直径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枋,断面呈橄榄形。门上满布深浮雕,轮廓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名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核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菩提迦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宝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雄伟。塔身轮廓为弧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满布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影响。
婆罗门教建筑 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制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涩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里一间圣殿,四面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最杰出的实例是科纳拉克的太阳寺(见图)。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有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中央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形体的轮廓。典型的例子是马杜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中央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联为一体。
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公元1000~1300年间,主要在北方兴建寺庙,其形制与婆罗门教庙宇差别不大。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十字形平面的柱厅,柱子和柱头上长长的斜撑支承着八角形或圆形的藻井。藻井精雕细琢,极其华丽。
伊斯兰教建筑 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些建筑的形制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独立的特征。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有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泰吉·玛哈尔陵(1630~1653)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品(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