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溶岩地质区
1)  dissolution rock geological area
溶岩地质区
2)  Karst [英][kɑ:st]  [美][kɑrst]
岩溶地区
1.
65% of the Karst land area and 31.
文山州石漠化的形成是由于岩溶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一些地区植被退化乃至消亡,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最终形成了连片分布的裸露石漠。
3)  karst areas
岩溶地区
1.
The technology for prediction of water in flow disasters in long and large tunnel, karst areas;
岩溶地区长大隧道涌水灾害预测预报技术
2.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s the priority sector for poverty elimination in Karst areas;
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岩溶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
3.
Although a large quantities and careful works have been done and induced disasters in tunneling, karst areas, but there still are a large quantities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 due to the complicacy of such problems and the treatises are still remain at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of disasters.
文中简要介绍了岩溶地区长大隧道岩溶水的特殊性,分析了隧道涌水涌泥及地表塌陷等灾害发生的规律。
4)  karst region
岩溶地区
1.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haft in karst region;
岩溶地区竖井的设计与施工
2.
Study on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贵州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实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3.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of cast-in-place bored pile in karst region;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特点及技术措施
5)  karst district
岩溶地区
1.
Pore-form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measures of mechanical punched cast-in-situ pile in karst district;
机械冲孔灌注桩在岩溶地区成孔施工技术措施
2.
This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n the karst distribution and 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faced by the local people and triggered by fragile ecology over the karst district.
分析云南岩溶的分布,以及岩溶地区生态脆弱给当地人民带来生产、生活的生态危机,并结合云南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岩溶地区生态恢复的思路。
3.
Because of the cavities in the Karst district,the problem of bearing behavior of pile foundations will be inevitably met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ridges in the district.
由于岩溶的存在,在岩溶地区进行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将不可避免遇到岩溶地区桩基承载特性问题。
6)  karst district
溶岩地区
1.
Application of the CFG pile in the high-rise building in the karst district
CFG桩在溶岩地区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