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梳理单元
1)  carding unit
梳理单元
1.
Improving methods and elements of restricting carding unit′s function in carding machine;
影响梳理机梳理单元性能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2)  carding element
梳理元件
1.
By analysis of carding element on yarn quality and the specifications of carding machines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a conclusion is made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CC and the effect in practice.
通过分析梳理元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以及在梳理过程中梳理元件参数与生产的关系 ,对金属针布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提出自己的意
3)  interdigitated element
交叉梳状单元
4)  nursing unit
护理单元
1.
Independent management mode in nursing unit and its experiences;
护理单元独立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体会
2.
From the viewpoint of medical mode humanism design of nursing unit is studied.
分析了现代医学模式及医疗建筑形态的发展概况,主要从医学模式角度对护理单元设计的人性化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且指出该空间的研究必须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综合解决问题。
5)  management unit
管理单元
1.
The writer put forward dividing the a class into a few management units acco.
笔者认为传统的班委负责制存有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提出了按照固定的班级模块(以宿舍为单位)把班级划分成几个管理单元,由全体学生轮流担任管理单元中的负责人,每周更换一次,负责本周管理单元中同学的日常管理、学习检查等工作,并依据他们的工作表现对每个管理单元和负责同学进行有效评定,评定标准采用给学生打星的做法,一改传统计分的标准。
2.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eal-time safety reliability(RTSR) to characterize the operation safety of management units(MUs) of freeway network.
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性是实现高速公路高效运营的基本前提,文中采用实时安全可靠度来表征高速公路网管理单元的运营安全性。
6)  geographical unit
地理单元
1.
Geo-spatial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ing-study and development on geographical unit dataset;
地理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理单元数据集的研究与开发
2.
In this paper,the co ncept of geographical unit is strictly defin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geograp hical unit has been designed accordingly,which can impress geographical informa tion s.
文章首次对地理单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据此提出地理单元模型,从而更好地进行地理信息的语义表达。
补充资料:梳理
      在纺纱过程中,用两个表面带有针齿的工作机件(针面)把纤维丛松解为单根状态,使纤维排列初具方向、除去杂质和疵点,并制成纤维条的工艺过程。良好的梳理对改善纱条结构,提高成纱品质和节约原料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用手工纺制麻、毛和棉纱时发现,只有使纤维丛松解并洁净,才能纺出细而匀的纱和减少纺纱时的断头。最初,人们用手工扯松纤维并拣去杂质疵点,以后逐步使用各种简单的工具,如以弓弦或带倾斜针齿的梳板来松解、分梳纤维丛。根据加工纤维的不同性状,可使用各种粗细与密度的针齿。梳理时,将纤维平铺在两块梳板上,用另一块针尖相对的梳板,反复多次地梳理,直到纤维基本分开并理直。然后,将其中一块梳板调换方向,使针尖呈交叉状态,移动梳板剥下纤维层并做成纤维条,以供纺纱。在此基础上,再用表面带有针齿的回转滚筒配合固定的弧形针板分梳纤维,滚筒朝针齿倾斜方向转动,使置于滚筒和固定针板间的纤维得到分梳。然后停转滚筒,移开针板,用棒(或梳栉)将滚筒上的纤维层剥下,做成条子。针隙间充塞的短纤维、杂质等定期予以清除。自18世纪中叶起逐渐发展成现代的梳理机械,都是采用两个针面对纤维丛进行分梳、剥取和成条的。
  
  梳理作用  梳理的基本作用是分梳和剥取。针面对纤维丛进行梳理时,首先使针齿刺入纤维丛或使纤维与针齿相接触,因此两针面隔开的距离(隔距)应该很小。同时针齿应具有倾斜角度,符合针面运动时分梳、剥取纤维作用力的要求。
  
  
  分梳  图 1中用几个针齿分别表示两个互相靠近的针面,齿的倾斜方向为针尖对针尖,当两个针面按图1,a所示的方向运动时,纤维丛分别与两针面接触或被刺入。由于针面的相对运动,使纤维丛先是张紧,产生向针根方向移动的分力,因而被两个针面同时握持,随着针面的相对运动,纤维丛被松解。两个针面各自抓取一部分纤维,这种作用称为分梳。图1,b和c的针面运动都是分梳作用。它们的共同点是:两个针面的针尖对针尖,两个针面的相对运动方向均与图1,a相同。图1,b的两个针面相当于锡林与盖板或锡林与工作辊(见梳理机)的针面。经过分梳作用后,两针面都抓取一部分纤维,数量多寡与针的角度、密度和针面运动速度等有关。被一个针面握持的纤维,其尾端从另一针面针隙抽出时,有如梳理头发那样被理直。对于每一个纤维丛来说,通常一次分梳不能达到单纤维状态,须经多次连续分梳。纤维丛一旦被松解,原来与纤维粘附的或较小的杂质即被分离出来,在适当的部位掉出或沉入针根,或在离心惯性力作用下排除。
  
  在分梳时,如果一个针面的运动速度较慢,在相对运动中与另一针面较多的梳针相作用,这些梳针上的纤维都有一部分被慢速针面所抓取,使单位针面的纤维量增多,这种作用称为凝聚。在纺纱生产中,除采用两个针面分梳外,也可利用一个针面(或针排)对各种握持状态下的纤维丛进行松解和梳直,称为握持分梳,如梳理机刺辊、开毛辊、针梳机的针排对纤维的作用便是。
  
  
  剥取  经过两个针面的相互作用,将被一个针面握持的纤维全部移向另一针面,称为剥取。产生剥取作用的两个针面,针齿方向为针尖对针背成交叉状态,如图2,a所示。当两个针面相对运动时,纤维被张紧,针面Ⅰ上的纤维张力有向针根方向的分力,故被针面Ⅰ抓取,针面Ⅱ上的纤维张力有向针尖方向的分力,故纤维有向针尖滑出的趋势。因此原来在针面Ⅱ上的纤维离开针面Ⅱ而移向针面Ⅰ,被针面Ⅰ所抓取,图2,b和c的针面配置都起剥取作用。由于相对运动不同,图2,b表示针面Ⅰ剥取针面Ⅱ上的纤维,c表示针面Ⅱ剥取针面Ⅰ上的纤维。产生剥取作用的两针面的针向是针尖对着针背,相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必须使一个针面能握持纤维,而另一针面能使纤维滑出,移向另一针面。为使针面间的剥取作用完善,须适当配置针面间隔距、针的密度、针的倾斜角和相对运动速度等,以适应不同长度和性质的纤维。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纤维在梳理过程中沉入锡林针面的针根,其他针面不能对纤维产生作用,使梳理过程难以进行。因此需要加装提升辊(称风轮或刷毛辊),把纤维提升到针面上来,提升作用如图 3所示。提升作用一般发生在锡林和提升辊两个针面间,针向为针背对针背。提升辊针面稍稍插入锡林针面,提升辊的表面速度较高。当提升辊针面插入锡林针面,接触到沉入锡林针根的纤维时,便以较快的速度将纤维提升,然后迅速离去,提升辊针面不带走纤维。在使用锯齿式针齿的梳理机上,由于纤维不易沉入针根,因而无提升的必要。  梳理过程  由于纤维丛的分梳需多次连续进行,通常在梳理过程中应用若干梳理单元。图 4是由锡林、工作辊和剥取辊三个圆形针面组成的一个梳理单元。一般锡林的直径较大,可在一个锡林上配若干组梳理单元,组成罗拉梳理机的分梳区。在一个梳理单元中,纤维通过锡林和工作辊针面时,由于分梳作用,部分纤维被锡林带走,另一部分被工作辊带向剥取辊,并被剥取。锡林将剥取辊上的纤维取下,与后喂入的纤维混合,再次进行分梳。如果锡林针面上单位面积的纤维量(克/米2)为Qa,从剥取辊得到的纤维量为Qb,则锡林导向工作辊的纤维量为Qa+Qb,再次分梳时,被工作辊从锡林针面上抓取的纤维如仍为Qb,则Qb对Qa+Qb的比值K称为分配系数,即K=Qb/(Qa+Qb)。K值大,表示有较多的纤维受到反复分梳,混和与均匀作用也较好。
  
  如果在锡林针面上配置若干根狭长的平针面(称盖板),则组成另一形式的分梳区。每根盖板以不同的间距配置在锡林上方较大的弧面上,盖板的运动速度很低,不断与锡林进行分梳。在盖板与锡林的针面间不断产生纤维的交换和转移,使分梳、混和等作用连续进行。
  
  经过充分分梳的纤维应及时剥下,制成纤维条。常用称为道夫的另一圆形针面,与锡林针面发生分梳作用,使部分纤维被道夫抓取,转移出去,而另一部分则仍随锡林返回分梳区。由于道夫针面的运动速度很低,在单位时间内锡林带向道夫的纤维量Q(克)中,道夫只凝聚其中的一部分q(克),所占的比率称为道夫转移率γ:
  
  
  
  
   锡林的每一转中,纤维不但在工作辊(盖板)分梳区受到分梳,而且在从锡林向道夫转移过程中也受到分梳。纤维在进入锡林针面以后,并不是经分梳区一次分梳就全部转移到道夫上去的,大多数纤维又被锡林带回分梳区,随着锡林的转动,反复受到分梳才分批转移出去。从纤维开始进入锡林针面直接移到道夫针面上称为纤维的梳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梳区的分梳和剥取以及道夫上的分梳和凝聚。
  
  在梳理过程中,分梳和转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果道夫的转移率较小,锡林上一定有较厚的纤维层。锡林与道夫相互作用后,有较多的纤维回到分梳区与新喂入锡林的纤维再一起受到反复分梳。如果道夫的转移率过小,分梳区针面负荷过大,则对梳理工作的质量不利。
  
  梳理中针面间纤维数量具有动态的平衡过程。在稳定状态下,单位时间中喂入的纤维量应与转移到道夫上去的纤维量相等。如果喂入的纤维层重量有波动,在某一时刻忽然有短暂的增加,分梳区的许多针面如工作罗拉或盖板等能接受其中的一部分,使道夫单位针面上的纤维量增加不多,道夫凝聚的纤维量不会与喂入量增多部分相等。此时喂入量大于输出量,其差额被分梳区针面抓取而"贮存"起来。这些纤维随后也陆续由道夫转移出去。锡林针面上的喂入纤维量加上返回的纤维量,直接影响到分梳区针面上的纤维量。从道夫凝聚出去的纤维量决定于锡林出分梳区后的针面纤维量。喂入的与输出的纤维量由分梳区得到调节而处于平衡的状态。是为梳理过程的均匀作用。
  
  从道夫剥下的纤维网(或输出的纤维条)中的纤维,基本上保持它在针面上的形态,部分地伸直,其轴向近于运动方向。多数纤维呈弯曲状,称为纤维弯钩。按纤维网的运动方向,近半数纤维有后端弯钩,由针齿握持所造成,其余为前端弯钩、两端弯钩等。纤维以这种形态连成网状薄层,结构应清晰均匀(即纤维相互间不成簇状,且分布匀称)。各种纤维弯钩的比例,反映纤维由锡林向道夫转移过程的情况和针齿对纤维的握持性能。纤维弯钩的形成,对于梳理以后到纺成纱的工序道数和纱的结构也有影响。
  
  上述过程中各机件的速度、相互间的间距和所用针齿的规格,应与纤维丛的松解程度相适应。对不易梳理的纤维和品质要求高的纱线,可以经过多道的梳理。合成纤维、羊毛和麻等,为减少静电现象,避免纤维的损伤、扭结,梳理前可加入适量乳化液。
  
  梳理工艺对纺纱生产的稳定性、成品质量和技术经济效益影响甚大。由于各种新型纤维和产品的发展,梳理工艺近年来进展迅速。出现了多种新的梳理机,包括运用新的梳理机件如固定分梳板,以及高效梳理单元的新型组合。发展了金属针布,弹性针布也有改进。梳理工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梳理工作效能,避免形成疵点,使制成的纤维条重量均匀,纤维充分分离并减少纤维的损伤。例如,进一步研究梳理元件或针布及其相互作用,探讨梳理过程中喂入纤维的数量和受力关系等。此外,探索新的梳理元件与梳理单元的组合方法,也是重要的方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