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2次开模
1)  second mold unloading
2次开模
2)  double-unfolding technique
2次展开
1.
We optimized the separation conditions of nine compounds in two types of solvent system by double-unfolding technique and computer scanning technique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用计算机辅助 ,在 2组不同溶剂系统中用 2次展开技术与计算机扫描技术相结合来优化展开条件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
3)  two_step mould opening
二次开模
1.
The device is usually used to resetting prior to ejection, two_step ejection, ejection mechanism of the fixed half of the mould and two_step mould opening mechanism.
介绍了一种塑料模具动作顺序控制装置的结构 ,该装置主要用于顶出先复位、二次顶出、定模顶出机构及二次开模机构
4)  two times opening mold
二次开模法
1.
In this paper the PP/POE/ Talc microcellular foam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the two methods of injection-molding-two times opening mold molding method and unclenching molding method.
本文通过二次开模法和松退法注射成型工艺制备出PP/POE/滑石粉复合发泡体系。
5)  Forging,open-die
1开模锻造2 开模锻件
6)  layering development mode
层次化开发模式
1.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s of MIS,and presented an improved layering development mode.
本文讨论了当前MIS开发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IS层次化开发模式。
补充资料:开模检讨注意事项
A. 设计变更的项目是否确实地记入最新版的成品图内?
B. 有无机种替换?交换模仁之模具结构是否没问题?是否方便于拆装?
C. 树脂相关的情报是否详实?是否取得了物性表?
1. 树脂名。
2. 等级。
3. 颜色。
4. 成形收缩率。
5. 收缩率和射出压力(或模腔内压)、保压时间、肉厚、料管温度、模具温度等关系变化。
6. 加工流动性(流动长或L / T比)和射出压力、模具温度、肉厚、料管温度等之对应关系。
7. 成形条件之最适范围。
D. 是否可做逃气沟?(参考物性表或哪一种成形法),可作何种逃气法?
E. 采用何种成形法?
F. 拆模:
1. 母模(制品表面侧)要设计于塑料机之固定侧或可动侧?
2. 拆模线(分模面、插破面、靠破面)是否理想?
3. 插破面之斜度是否足够?(最好是3°以上)(插破量)
4. 制品表面的模仁线可有获得客户的承认?
5. 喇叭网孔脱模斜度是否足够?其脱模斜度是否配合咬花?
G. 成品部是否会造成收缩之处?会收缩于哪一侧?可有应付的解决办法与判断对策了?
1. 偏肉
2. 局部较厚之肉厚缩水痕迹如何克服?
3. RIB与侧壁(或板厚)相连处之肉厚比例,板厚,侧壁与RIB之比例为最之极限2/3。
4. BOSS根元处之肉厚与该处板厚之比例。是否有作全周盗料?
5. 局部之制品是否会因热集中,不易冷却而导致表面收缩?
6. 是否可确实的判定出收缩于哪一侧(制品之表面或内侧)?
7. 采用特殊之成形法是否可不用考虑收缩?例如发泡成形,或SINPRESS法等。
8. 设计盗料之小模仁或模仁梢时是否达到平均肉厚之要求?
H. 短射:(充填不足)如何对策?
1. 肉厚过薄无法成形时。
2. RIB过薄或过深。
3. BOSS根元处肉厚过薄。
4. BOSS肉厚过薄或过深。
5. RIB或BOSS是否会太接近浇口?
6. 短射和逃气沟之关系。(客户有提出排气之指示?)
I. 短射和收缩二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值?
J. 流道、浇口系统:(含补助汤道、堵料道)。
1. 采用哪种流道(热流道、冷流道、其它)?
2. 流道系统适切?(注道、流道之型式及尺寸,浇口之型式、个数、位置、尺寸等)流动
平衡OK?
3. 流道距离/肉厚(L / T )适切?
4. 流道系统对整个成品之重量百分比合理?
5. 所采用的浇口型式是否会造成蛇纹或浇口附近产生色泽不均(如模糊、雾状等)之现象。
6. 浇口之进入成品处是否选择于较厚之地方。(理想方式是由厚→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