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ermolecular and intramolecular hyperconjugation
分子间和分子内超共轭
2) inter-and intra-molecular hyperconjugation
分子内与分子间超共轭
1.
Natural bond orbit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se H-bonds can be interpreted with the theory of inter-and intra-molecular hyperconjugation and rehybridization.
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分子内与分子间超共轭和重杂化理论可以解释这些氢键的形成机制。
4) conjugated molecule
共轭分子
1.
On the basis of HMO theor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basic solution method to calculate wave function of degenerate energy level for conjugated molecules, and some examples were given in it.
本文利用基础解系方法,用HMO法确定共轭分子简并能级波函数,并给出了几个典型实例。
2.
In this paper, it is proved that molecular orbitals and energylevels of all heteronuclei conjugated molecules Can be derived from those ofthree types of heteronuclei chain-conjugated molecules.
将含杂共轭分子的轨道和能级问题归结为三种直链含杂共轭分子的本征值求解。
5) conjugated polymer
共轭高分子
1.
A conjugated polymer PF/TiO_2 complex nanomaterials was prepared via in-situ acid-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of furancarbinol(F) monomer on the surface of TiO_2 nanoparticles,followed by calcination at proper temperature,and characterized by TEM,FTIR and UV-Vis techniques in regard to its size,structure and UV-Vis absorption property.
用糠醇单体在TiO2纳米粒子表面的原位酸催化聚合,经适当的热活化处理,制备了共轭高分子PF/TiO2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用TEM、FTIR、UV-V is等技术对其尺寸、结构和光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
2.
A new type of ZnO/conjugated polymer(P) complex particles was successfully designed and(prepared) from the precursors PVC and ZnCl_(2),and used as a catalyst to decolorize dye methylene blue(MB).
以PVC和ZnC l2为前驱物,利用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制备了ZnO/共轭高分子(P)复合微粒,并通过XRD、IR和UV-V i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6) conjugated polymers
共轭高分子
1.
The sensing mechanism can be variable with different conjugated polymers used.
基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共轭高分子所设计的传感策略特色各异,功能也不尽相同,例如:利用共轭高分子可以与某些电子/能量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能量转移的特点,可以使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得到数百万倍的放大,从而极大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利用共轭高分子的光学性质随构象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则可以实现对靶介导的生物分子的构象或结构转变的检测。
补充资料:共轭分子和非共轭分子
一类含碳-碳双键的烯烃分子,如果它们的双键和单键是相互交替排列的,称共轭分子;如果双键被两个以上单键所隔开,则称非共轭分子;如果共轭烯烃分子的碳链首尾相连接,则生成环状共轭多烯烃。例如,下列分子为共轭分子:
非共轭分子中的每个双键各自独立地表现它们的化学性能,一般可以用双键的性质来推断它们的性能;共轭分子中含有一个共轭体系,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非共轭烯烃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共轭双键看作是两个各行其是的双键的加和,而是形成一个新体系,表现出它特有的性能。最简单的共轭分子为1,3-丁二烯。
物理性质 ①吸收光谱:非共轭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一般在200纳米以下;共轭分子的吸收则向长波方向移动,如1,3-丁二烯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17纳米。随着共轭双键数目的增加,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其吸收强度和谱线也随之增加。
② 折射率:所有共轭双烯的分子折射的增量都比隔离的双烯高。共轭分子中的电子体系很容易极化。
③ 键长:1,3-丁二烯中 C2-C3之间的单键长是1.483埃,C1匉C2、C3匉C4之间的双键长是1.337埃。乙烯中双键的键长是1.34埃,乙烷中单键的键长是1.53埃。因此,1,3-丁二烯中C2-C3之间的单键具有某些"双"键的性质。
④ 氢化热:一个碳-碳双键氢化时,一般放出30.3千卡/摩尔热量。但1,3-丁二烯氢化时,两个双键放出的热量只有57.1千卡/摩尔。这说明它比非共轭的分子含有较低能量,即共轭分子要比非共轭分子稳定。
化学性质 非共轭双烯,如1,4-戊二烯与一些亲电加成试剂如溴、氯化氢等加成时,先与一个双键起加成反应,再与另一个双键起加成反应。在同样条件下,用1,3-丁二烯与溴化氢、氯化氢加成时,有两种加成方式:一种是加在相邻两个碳原子上,称1,2加成反应;另一种是加在共轭分子两端的碳原子上,称1,4加成反应。1,4加成是共轭体系作为整体参加反应,又称共轭加成。这些加成反应是共轭分子本身的结构本质所决定的。
非共轭分子中的每个双键各自独立地表现它们的化学性能,一般可以用双键的性质来推断它们的性能;共轭分子中含有一个共轭体系,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非共轭烯烃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共轭双键看作是两个各行其是的双键的加和,而是形成一个新体系,表现出它特有的性能。最简单的共轭分子为1,3-丁二烯。
物理性质 ①吸收光谱:非共轭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一般在200纳米以下;共轭分子的吸收则向长波方向移动,如1,3-丁二烯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17纳米。随着共轭双键数目的增加,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其吸收强度和谱线也随之增加。
② 折射率:所有共轭双烯的分子折射的增量都比隔离的双烯高。共轭分子中的电子体系很容易极化。
③ 键长:1,3-丁二烯中 C2-C3之间的单键长是1.483埃,C1匉C2、C3匉C4之间的双键长是1.337埃。乙烯中双键的键长是1.34埃,乙烷中单键的键长是1.53埃。因此,1,3-丁二烯中C2-C3之间的单键具有某些"双"键的性质。
④ 氢化热:一个碳-碳双键氢化时,一般放出30.3千卡/摩尔热量。但1,3-丁二烯氢化时,两个双键放出的热量只有57.1千卡/摩尔。这说明它比非共轭的分子含有较低能量,即共轭分子要比非共轭分子稳定。
化学性质 非共轭双烯,如1,4-戊二烯与一些亲电加成试剂如溴、氯化氢等加成时,先与一个双键起加成反应,再与另一个双键起加成反应。在同样条件下,用1,3-丁二烯与溴化氢、氯化氢加成时,有两种加成方式:一种是加在相邻两个碳原子上,称1,2加成反应;另一种是加在共轭分子两端的碳原子上,称1,4加成反应。1,4加成是共轭体系作为整体参加反应,又称共轭加成。这些加成反应是共轭分子本身的结构本质所决定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