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493Q气缸盖
1)  493Q cylinder head
493Q气缸盖
1.
The casting method of 493Q cylinder head was i ntroduced.
介绍了493Q气缸盖的铸造工艺,分析认为气孔缺陷是因砂芯受热分解与浇注系统不合理裹入气体导致。
2)  Cylinder head
气缸盖(缸头)
3)  cylinder head
气缸盖
1.
Technological Trial and Error on Cylinder Head for Gray Iron in EPC Process;
灰铁气缸盖消失模铸造工艺调试
2.
Modeling of cylinder head of IC engine at platform of UG;
基于UG环境下的内燃机气缸盖实体建模
3.
Study on vibration signal characteristic extraction method for diesel engine cylinder head;
柴油机气缸盖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
4)  cylinder head cover
气缸盖罩
1.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usage of the cylinder head cover,the technical analysis and the struc- tural design of plate-shaping are conducted in this article.
根据气缸盖罩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进行板件成型工艺分析与结构设计,同时利用CAD技术进行模具模芯的设计,并利用CAM技术进行模具形腔的加工。
2.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diesel engine cylinder head cover,the panel substituted the original aluminum cast part.
为了降低柴油机气缸盖罩的成本,使用板件替代原先的铸铝件。
5)  cylinder-head
气缸盖
1.
Study on Thermal Load of Vehicle Diesel Engine Cylinder-head
车用柴油机气缸盖热负荷研究
2.
A process of cylinder-head structure optimum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介绍了气缸盖的结构优化过程。
3.
The uneven width of valve seat face is an unsolved problem in production of cylinder-head for a long time.
在内燃机生产中,气缸盖气阀面与导管孔是其加工难点之一,气门座面宽窄不均是气缸盖生产中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质量问题。
6)  cylinder cover
气缸盖
1.
Autoregressive spectrum analysis of cylinder cover vibration and condition monitoring of diesel engine;
柴油机气缸盖振动的自回归谱分析与状态监测
2.
Through adopting cylinder cover die-casting die entire composing electrode and improving machining method, reduced the work quantity of electrode 3D modeling and NC machining, and reduced the loss of the electrode material, improved the appearance quality and heat dissipation result of the cylinder cover.
通过采用气缸盖压铸模散热片加工电极整体组合方式及加工方式改进,减小了电极模型的三维造型、NC加工及修整的工作量,降低了电极材料的损耗,提高了气缸盖的外观质量和散热效果。
3.
3-D solid models of the cylinder cover and the relevant parts are established and on this basis, static 3-D finite element analytical model is also established.
 建立了气缸盖及相关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基于实体模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静态分析模型。
补充资料:
      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原意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是云气、蒸气、烟气以及呼吸之气的总称。古代思想家认为,固体物和液体物都由气体凝聚而成,所以逐渐赋予气以哲学意义,主要用以指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标示一种能运动、占有空间的客观存在。
  
  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气的概念有一个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国语·周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生,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在这里天地之气的基本内容是阴阳。
  
  到战国时代,《孟子》、《管子》、《庄子》、《荀子》都讲气。孟子认为气充满体内,与志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又说:"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同上),认为气受志的统帅,也能影响志。《管子》也说:"气者身之充也"(《心术下》),也认为人的身体充满了气;又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枢言》),从而,把气与生联系起来,认为生物依靠呼吸而生存,气是生存的条件。《管子》还提出"精气"的概念,《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它认为精气是一种最精细的物质,甚至把精神现象也归结为这种物质。《庄子》也区别心与气。《人间世》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也是指物体内之气。《大宗师》讲"游乎天地之一气",承认天地之间充满着气。《至乐》记载庄子论生死时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认为形是气变成的。《知北游》中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气聚结成的,都是一气的变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是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荀子论万物的类别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他认为万物各有特点,但都有气,气是各种物类的基本。
  
  从《孟子》、《管子》、《庄子》、《荀子》来看,先秦哲学中所说的气有如下特点:①气非无而是有;②气非形而是形之本;③气非心而与心相对;④气是生命的基本条件。综合起来说,气是构成一切有形之物、有生之物的原始材料,是生和知的基础。
  
  汉唐时期  在汉代,气也是自然哲学的重要概念。《淮南子·天文训》论世界的生成时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它认为气从虚霩而来,虚霩非气;天地由气演化而成。《周易乾凿度》论天地起源说:"夫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它认为气是可见而无定状的。它和《淮南子》一样,认为气是形之本而气又本于虚空,虚空非气。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烝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他肯定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天地之气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他又说:"如实论之,天体,非气也";"天有形体,所据不虚"。王充认为天是有形体的,至于天的形体是否由气构成,他未加讨论。从汉末至隋唐,道士都讲"养气",认为体内之气和天地之气是相通的,精、气、神三者结合得好就可以长生不死而成仙。
  
  宋明时期  到宋代,气的观念又有发展。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他在《正蒙·乾称》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他改变了《淮南子》虚空非气之说,提出"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学说,把"虚"与"气"统一了起来,肯定气是最后的根本。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又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他认为无形的虚空是气散而未聚的状态,无是有的一种状态,虚空并非一无所有。据此张载提出气的新定义,他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他认为气不一定是有形可见的,凡有运动、静止、广度、深度可言者,都是气,气是能运动、占空间的客观存在。张载把"道"视为气的变化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又指出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他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塗,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他把理看作变化的理,把变化看作气的变化,认为气是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和张载不同,程颢、程颐把气与道对立起来,认为道是理,理比气更为根本。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又采纳张载关于气的学说,认为有理有气然后有物。他在《答黄道夫》中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但认为气不是世界的最高本原。
  
  明代王廷相发挥了张载的学说,以气为世界的唯一实体,批驳了朱熹以理为气之本的观点。他在《慎言》中说:"天内外皆气,地中亦气,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
  
  明清之际,王夫之也继承发挥张载的学说,肯定气是唯一的实在。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又说:"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尽心上》)。从宋代到明清,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以气为最高范畴。
  
  中国古书中的气字有时还有一个更广泛的含义,即泛指一切现象,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都称为气。如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指宽宏刚毅的精神状态。宋代理学家所谓"圣贤气象",指精神境界而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