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聚氨酯脲固体电解质
1)  polyurethaneurea solid electrolytes
聚氨酯脲固体电解质
2)  solid polyurethane electrolyte
聚氨酯固体电解质
1.
Aserials of solid polyurethane electrolyte complex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from the blends of solid polyurethane electrolytes and HP .
为了在确保体系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体系的离子导电性,我们用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O)、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MDI)和丁二醇(BD)合成一种含有硬段结构的低分子量聚醚(HP),分别与双离子型聚氧化丙烯聚氨酯PPO-PU固体电解质和软段离子化聚氨酯固体电解质PU-1共混,制备了2种新型聚氨酯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并对其离子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
3)  solid polyelectrolyte
固体聚电解质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recent reports on cathode materials and solid polyelectrolyte used in polyme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介绍了用于聚合物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固体聚电解质的一些最近报道。
4)  cationic polyurethane polyelectrolyte
阳离子聚氨酯聚电解质
5)  PUU elastomer
聚氨酯脲弹性体
1.
The influence of chain extension coefficient on properties of PUU elastomers modified by isocyanurate was studied.
考察了扩链系数对异氰脲酸酯改性的聚氨酯脲弹性体(PUU)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扩链系数探讨PUU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的变化规律。
6)  Polyurethane-Urea
聚氨酯脲
1.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organic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s Ⅱ.Effect of ultrasonic dispersion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urea/organic montmorilonite nanocomposites;
聚氨酯/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Ⅱ.超声波分散对聚氨酯脲/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
The solvent-based polyurethane-urea(PUU) resin was prepared by using PPG600 /PPG2000 blended polyether,isophoronediisocyanate(IPDI) and isophorone diamine(IPDA) as raw materials.
以PPG600和PPG2000混合聚醚、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异佛尔酮二胺(IPDA)为原料合成溶剂型聚氨酯脲(PUU)树脂,通过改变PPG600和PPG2000配比调节树脂硬段含量。
3.
A novel polyurethane-urea emulsion was synthesized through different methods from poly(propylene oxide)diol,toluene diisocyanate,dimethylol propionic acid,2-methyl-1,3-propane diol,ethylenediamine and diethylene triamine.
以聚氧化丙烯二元醇为软段,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2—甲基—1,3—丙二醇、乙二胺和二乙烯三胺为硬段,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自乳化型聚氨酯脲乳液(APu)。
补充资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电解质一般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者的导电能力差别很大。可以认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全部以离子的形态存在,即不存在电解质的"分子"(至少在稀溶液范围内属于这类情况)。由于浓度增加时,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增加,使离子淌度下降,当量电导也随着下降。对于弱电解质来说,它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分子,它的电离度很小,所以离子数目极少,静电作用也很小,可以认为离子淌度基本上不随浓度而变,因此当量电导随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电离度的很快下降。
  
  以上分类只是指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体系并不这样简单,例如大部分较浓的强电解质溶液的正、负离子将因静电作用而发生缔合,使有效的离子数减少,促使当量电导下降。
  
  事实上,1887年S.A.阿伦尼乌斯发表的电离理论是按照上述弱电解质的模型提出的,他认为电解质在无限稀释的条件下是 100%电离的。设此时的当量电导为Λ0,则任何浓度下的电离度α 都可以根据该浓度下测得的当量电导Λ来计算:
  
  
  从而求出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常数 K。电离理论应用于乙酸、氨水等弱电解质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在用于强电解质时遇到了困难。直到20世纪20年代,P.德拜和L.昂萨格等发展了强电解质稀溶液的静电理论,才对电解质溶液的本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根据上述强电解质溶液的模型和物质当量的定义,以及溶液的总电导率是正、负离子各自电导率的和这一性质(见离子淌度),可得:
  Ceq=C+|Z+|=C-|Z-|
  Λ=(U++U-)F式中Z+和Z-为正、负离子的价数;C+和C-是正、负离子的浓度;Ceq为当量浓度;U+和U-是正、负离子的离子淌度;F为法拉第常数。如果Λ+和Λ-分别代表 1当量正离子和1当量负离子的导电能力,则Λ=Λ+-+=U+F,Λ-=U-F。
  
  1926~1928年,昂萨格认为溶液浓度增加时,离子间距离缩短,静电作用增强,他应用静电理论得到在极稀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公式:
  
  
  式中A为常数,图中也说明了溶液的当量电导与当量浓度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这一点与F.W.G.科尔劳施的精确电导测量结果完全符合,甚至昂萨格的电导公式中的常数 A也与实验测得的斜率相同,说明在极稀溶液范围内(对盐酸和氯化钾等对称的一价离子电解质来说,在<0.01N 范围内适用),上述强电解质模型是反映实际的。上式中的Λ0是外推法得到的C→0时的当量电导,相当于无限稀释时的当量电导。此时离子间的距离足够远,可以认为各种离子是独立移动的,静电力不起作用。
  
  
  
  如果把Λ+=U+F和Λ-=U-F改写成Λ+,0=U+,0F和Λ-,0=U-,0F,式中附加在Λ+和Λ-中的下标0表示它们是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当量电导,于是,不管电解质中对应的离子是什么,U+,0和U-,0都应有独自的固定的数值。这就是科尔劳施根据实验提出的无限稀释条件下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