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桥镇位于市区东北大罗山南麓,距市区12.3公里,处龙、风、麟、龟四小丘之中;东北界梅头镇,西南邻海安、罗风镇,北靠大罗山,东临东海,海岸线长840米,属滨海平原水网地带,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4422亩,辖10个行政村,人口1.69万。镇政府驻地五林村;镇区古有跨架龟山浦上的大石桥,名长桥,桥边为双穗盐场场署,又名场桥。
明嘉靖时局祟泰乡五都,民国6年(1917)属东区;20年至23年属第一区,称长桥乡;24年至31年属海冈乡;32年至34年属海场乡;35年至37年复属海冈乡。1949年属海安乡,1950年8月从海安乡中析置场桥乡;1959年为场桥管理区;1961年称场桥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场桥乡;1986年撤乡建镇至今。
场桥镇的经济原以盐业、农业为主;制盐历史悠久:《宋史·食货志》有:“双穗盐场在祟泰五都乡”的记载。唐宋以迄民国为全省主要食盐产区之一,年产量达30万公斤。宋代置双穗盐场至清末,下辖天、地、入、东、信五团,地域最广时北含水嘉盐场(今瓯海区永强一带)南辖飞云江南岸盐田,朝廷任命盐场主管官吏。明以前场署设在镇区,明以后迁海安所城内。50年代后,废坦复垦,盐田锐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场桥镇的乡镇工业、家庭工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以针织、化工、陶瓷、五金为主的乡镇工业格局。现镇、村办企业668家;尤以针织羊毛衫最为发达,是闻名省内外的专业产销基地,全镇从事羊毛衫编织的个体户3000多家,开辟5个羊毛衫专业交易市场;1996年成交额超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8亿元。
近年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解放路(一期)、公园路、北大街、浦新街、麟山路,罗山北路等主街道,拓宽原商业街西街路,铺设塘梅公路场桥段混凝土路面,建造防洪堤840米,建成日产7000吨自来水厂1座(含地下取水工程和陈吞蓄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49公里;液化石油气普及率63%;新建16千伏变电所一座、镇医院、职业高中、镇第二小学、五林、龟山住宅区、仙鹤山庄、泰山山庄等,城镇面貌大为改观。
全镇现有公用基础设施:道路总长35.3公里,其中高级道路18公里;排水管道18公里;桥梁18座,路灯180盏,路灯输电线路7公里,园林绿地3538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私人房屋29万平方米,中小学9所,l 996年在校学生3359人,教师125人。
镇总体发展规划:继续发展以针织业为主的轻工业,建成集工农商贸为一体的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