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base area of Anti Japanese War in Jiangsu
江苏抗日根据地
1.
The Rectification Movement in the base area of Anti Japanese War in Jiangsu passessed obvious local characteristics: its complexity and timeliness; its overlapping with the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army and the reactionaries;its link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officials ; the conn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counter attack on the Japanese.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整风运动有其明显的地方特征。
3) the Wanjiang anti-Japanese base
皖江抗日根据地
1.
Dajiang bank was the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which Anhui center district Party Committee set up in the Wanjiang anti-Japanese bas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大江银行是抗日战争时期,皖中区党委在皖江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重要金融机构。
补充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教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 在根据地内,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 为了使一切文化教育工作适应抗日救亡的要求,毛泽东在芦沟桥事变的前两月以及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曾多次指出必须实行国防教育政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的主张。他认为这是全民族的紧急任务之一。因此,"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他指出的抗战教育政策就是:
"第一、 改订学制, 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第二、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
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
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作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各抗日根据地都遵照这个决议实行国防教育政策。
实施国防教育政策,就是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培养具有民族意识、有胜利信心、有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抗日国民和抗日干部。为此必须贯彻执行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实行以民教民的新方法。同时,还必须建立文教统一战线,广泛吸收一切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救亡工作,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文教建设工作。
抗日战争和各抗日根据地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故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党就着手开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如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 陕北公学、 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以及华北联合大学、白求恩卫生学校等等。另外,还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办了许多训练班。这些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的培养目标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特点:①教育工作密切为抗日战争服务,所有学校都实施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抗战实际;②强调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生除学习外,还参加实际工作,参加群众工作,参加生产劳动;③教学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辅导、个别帮助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是完全新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质量好、数量多的干部。为满足抗战和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成人教育方面,各抗日根据地都广泛地开办民众学校和其他识字教学组织,大力消灭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使他们积极参加支援前线的工作。
各抗日根据地在积极恢复、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小学教育的改革工作:改革旧课程,减少不必要的科目,增设了军事训练、政治常识等抗战需要的科目,编印了适合抗战和生产需要的教材。同时,还组织青年儿童参加站岗、放哨、送信、募捐等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种生产劳动。
在抗日战争初期,党和根据地政府在恢复、改造和发展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1942年整风运动以前,由于受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影响,教育工作曾经一度产生过旧型正规化的偏向。例如,小学教育因不考虑根据地农村分散和经济落后的特点,开始执行强迫义务教育,继而合并学校,实行"正规统一"的办法,反而限制了儿童入学。成人教育也因强调正规,强制青年成年人住校学习,因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这些偏向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得到了纠正。整风运动为改造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好了思想准备。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改革发韧于干部教育。从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演讲, 同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1942年 2月毛泽东作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的演讲,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以及1941年 9月11日《解放日报》的《打碎旧的一套》社论和1942年 1月13日《解放日报》社论《教育上的革命》相继发表后,干部教育就开始作彻底改革的动员和准备;到了1942年 4月以后的整风学习时期,这个改革就形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众运动。这时群众教育也开始酝酿进行全面的革新。
为了突出干部教育的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 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的方针。"干部教育第一"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口号。在干部教育中,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对在职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组织加强对在职干部学习的领导。为了加速培养军事和建设需要的大批干部,除了继续办好各种专门的干部学校以外,还规定中等学校和高级小学为干部学校性质的学校,同时还大量设立地方干部训练班,以培养中级与基层干部。
群众教育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政策。"民办公助"政策,就是根据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原则,发动群众自己办学,实行以民教民。政府在方针上加以指导,在物质上给以一定的补助。"民办公助"政策的施行,提高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教育的迅速发展。
成人教育主要是农民教育。群众根据当时农村分散的特点,结合当地斗争和生产的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切身利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识字班、识字组、夜校、冬学、个别教学、炕头教学、"送字上门"、巡回教学等等。教学内容也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教材可以根据群众需要自行编写,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
儿童教育从贯彻"民办公助"政策后,民办小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些小学里,群众还创造了适合当时抗战形势和农村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克服了旧型正规化的毛病。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由群众自己来决定。它的形式很多,各有特色。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大体有以下几种:①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的学校;②由群众中积极分子倡议,经政府积极支持和帮助而办起来的学校;③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学校; ④新式的巡回学校; ⑤旧式轮学和家庭学校等。其中有的是全村男女老幼分班学习的一揽子村庄学校。这种学校,不仅是教育儿童的场所,同时又是一个村宣传、推动、组织文教运动的中心。在文化教育运动中,教师和学生经常深入群众,帮助群众开展识字运动,出大众黑板报,成立读报组,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己。陶端予、桑文义就是在这个文化教育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的代表。
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实行"民办公助"政策,克服物质上的种种困难,采取多种多样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坚持办学。在游击区,由于对敌斗争剧烈,群众还创办了抗日两面小学(抗日伪装小学)和抗日隐蔽小学(地下小学),教师根据形势的发展,采取各种办法,坚持对儿童进行反奴化教育。(见彩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教育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内这些经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充实和提高。
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
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9。
陈元晖主编, 璩鑫圭编写: 《老解放区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第一、 改订学制, 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第二、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
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
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作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各抗日根据地都遵照这个决议实行国防教育政策。
实施国防教育政策,就是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培养具有民族意识、有胜利信心、有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抗日国民和抗日干部。为此必须贯彻执行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实行以民教民的新方法。同时,还必须建立文教统一战线,广泛吸收一切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救亡工作,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文教建设工作。
抗日战争和各抗日根据地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故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党就着手开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如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 陕北公学、 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以及华北联合大学、白求恩卫生学校等等。另外,还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办了许多训练班。这些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的培养目标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特点:①教育工作密切为抗日战争服务,所有学校都实施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抗战实际;②强调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生除学习外,还参加实际工作,参加群众工作,参加生产劳动;③教学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辅导、个别帮助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是完全新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质量好、数量多的干部。为满足抗战和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成人教育方面,各抗日根据地都广泛地开办民众学校和其他识字教学组织,大力消灭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使他们积极参加支援前线的工作。
各抗日根据地在积极恢复、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小学教育的改革工作:改革旧课程,减少不必要的科目,增设了军事训练、政治常识等抗战需要的科目,编印了适合抗战和生产需要的教材。同时,还组织青年儿童参加站岗、放哨、送信、募捐等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种生产劳动。
在抗日战争初期,党和根据地政府在恢复、改造和发展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1942年整风运动以前,由于受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影响,教育工作曾经一度产生过旧型正规化的偏向。例如,小学教育因不考虑根据地农村分散和经济落后的特点,开始执行强迫义务教育,继而合并学校,实行"正规统一"的办法,反而限制了儿童入学。成人教育也因强调正规,强制青年成年人住校学习,因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这些偏向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得到了纠正。整风运动为改造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好了思想准备。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改革发韧于干部教育。从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演讲, 同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1942年 2月毛泽东作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的演讲,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以及1941年 9月11日《解放日报》的《打碎旧的一套》社论和1942年 1月13日《解放日报》社论《教育上的革命》相继发表后,干部教育就开始作彻底改革的动员和准备;到了1942年 4月以后的整风学习时期,这个改革就形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众运动。这时群众教育也开始酝酿进行全面的革新。
为了突出干部教育的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 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的方针。"干部教育第一"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口号。在干部教育中,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对在职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组织加强对在职干部学习的领导。为了加速培养军事和建设需要的大批干部,除了继续办好各种专门的干部学校以外,还规定中等学校和高级小学为干部学校性质的学校,同时还大量设立地方干部训练班,以培养中级与基层干部。
群众教育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政策。"民办公助"政策,就是根据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原则,发动群众自己办学,实行以民教民。政府在方针上加以指导,在物质上给以一定的补助。"民办公助"政策的施行,提高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教育的迅速发展。
成人教育主要是农民教育。群众根据当时农村分散的特点,结合当地斗争和生产的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切身利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识字班、识字组、夜校、冬学、个别教学、炕头教学、"送字上门"、巡回教学等等。教学内容也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教材可以根据群众需要自行编写,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
儿童教育从贯彻"民办公助"政策后,民办小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些小学里,群众还创造了适合当时抗战形势和农村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克服了旧型正规化的毛病。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由群众自己来决定。它的形式很多,各有特色。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大体有以下几种:①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的学校;②由群众中积极分子倡议,经政府积极支持和帮助而办起来的学校;③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学校; ④新式的巡回学校; ⑤旧式轮学和家庭学校等。其中有的是全村男女老幼分班学习的一揽子村庄学校。这种学校,不仅是教育儿童的场所,同时又是一个村宣传、推动、组织文教运动的中心。在文化教育运动中,教师和学生经常深入群众,帮助群众开展识字运动,出大众黑板报,成立读报组,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己。陶端予、桑文义就是在这个文化教育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的代表。
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实行"民办公助"政策,克服物质上的种种困难,采取多种多样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坚持办学。在游击区,由于对敌斗争剧烈,群众还创办了抗日两面小学(抗日伪装小学)和抗日隐蔽小学(地下小学),教师根据形势的发展,采取各种办法,坚持对儿童进行反奴化教育。(见彩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教育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内这些经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充实和提高。
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
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9。
陈元晖主编, 璩鑫圭编写: 《老解放区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