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耀州窑瓷器
1)  Yaozhou porcelain
耀州窑瓷器
1.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show that Yaozhou porcelain distributed in a large area of China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s to the Jin and Song dynasty.
考古发现表明,耀州窑瓷器在五代宋金的三百余年间曾广泛传播流布于中国的广大地域,这既反映了耀州窑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又是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地域间经济、文化往来的客观体现。
2)  Yaozhou kiln
耀州窑
1.
The analysis of porcelain from Yaozhou kiln by EDXRF;
耀州窑青瓷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
Analysis of white middle layer and masking layer of porcelains from Yaozhou kiln using EDXRF;
耀州窑青瓷白色中间层和化妆土的EDXRF光谱分析
3.
Preliminary study on celadon in Song Dynasty of Yaozhou Kiln and its replica;
耀州窑宋代青瓷及现代仿瓷的初步分析研究
3)  Yaozhou porcelain bowl
耀州窑碗
1.
The restructured patterns of the unearthed Yaozhou porcelain bowl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which were imported into the computer by the scanner,and then the configurations were digilized by the slicing method.
以多元统计分析法对数字化结果分析得出 :唐、五代及宋代耀州窑碗样品的器型可用判别函数Rb/Rt=0 。
4)  Yaozhou yaozhi
耀州窑址
5)  the ancient yaozhou porcelain
古耀州瓷
6)  Yaozhou celadon
耀州青瓷
1.
Yaozhou celadon of Song dynasty is known as representative of Northern celadon and the champion of Northern celadon cutting because of its elegant, deep, glazy color, sharp and delicate cutting technique and charming figure.
宋代耀州青瓷以其典雅深沉富有玻璃质感的釉色、犀利洒脱技术精湛的刻花装饰技法,以及富有韵味的造型,被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和“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难以超越。
补充资料: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中?糯狈街啻梢ぶ贰7植荚谏挛魍ɑ票ふ颉⒂窕⑸系辍⒘⒌仄隆⒊侣蚝鸵厮乱淮F渲谢票ふ蛞ぶ访芗挥谄帷⑺恿桨叮段Сご? 5公里。因该镇唐宋时属耀州,故名。创烧于唐,鼎盛于宋,金元续烧,明代衰落。1954年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调查。1959年、1973年和1984~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黄堡、立地坡、上店进行了调查和 3次发掘。
  
  耀州窑的制瓷工艺与釉色、造型、纹样装饰,直接影响了河南、甘肃等省的大批窑场及广东、广西一些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场,从而形成了耀州窑系。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坊遗迹  共发现各时代作坊30座,其中唐代 9座,宋代14座,金代 3座,元代 4座。附近还发现有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窖穴等遗迹。作坊分露天与室内两种。露天作坊主要加工原料, 有碾坊和淘洗坊。宋代碾坊,设石碾槽,系由21块槽状圆弧形石条组接成直径 7米的环形碾槽,石条长0.80~1.26米,宽0.50米。中心有埋直轴的柱洞,与直轴垂直安装横轴与碾轮,其外围有用畜力牵引形成的踩踏面。宋代的淘洗坊设淘洗与沉淀装置。淘洗池石砌,呈簸箕形,底斜坡状,有注浆孔。粉碎的胎料用水淘洗,除去粗渣,将泥浆注入沉淀池或放大缸内经沉淀和陈腐制出。室内作坊用作成型、施釉与装饰,为1~7间的窑洞式建筑。唐代系拱形半地穴土洞式,局部用砖石和立柱加固,平面长方形,宽 3米左右,进深 3~17米不等。一般门道居中,设石砌阶梯。室内一侧为火炕,有烟囱通往室外,另侧设木质旋轮陶钧与模具,后部或堆泥、或设施釉大缸、或置小型石杵、臼,或堆放坯件。其中在一座七间规模的三彩作坊中,曾出土了早期"开元通宝" 钱与上千件码好将烧的碗、盒、灯、壶、盆等坯件及三彩器、瓷器。宋、金室内作坊为砖、石、废匣钵砌筑的拱形窑洞式建筑,以石砌根基,上用砖或废匣钵作壁,再用楔形砖券顶。室内火炕增大,增加了用砖石砌筑的练泥池和大型石杵、石臼及印花用的范模。堆料场设在作坊前,晾坯场在作坊前或两侧。这些表明,耀州窑从泥料的粉碎、淘洗、陈腐、练制到成型的陶钧、造型模、贴花印花范、施釉缸、烘干火炕等,设备齐全,分工精细,规模较大。
  
  窑炉结构  发现各时代窑炉45座,其中已判明的有唐代8座,五代2座,宋代29座,金代3座,元代1座。除瓷窑外,还有唐三彩窑、石灰窑、陶窑。陶瓷窑炉平面大体均呈马蹄形,顶呈拱形,俗称馒头窑。窑的大小和局部结构各期都有改变,可分两种类型,一类为以柴为燃料的窑炉,共发现 9座,由窑门、燃烧室、窑床、烟道与烟囱四部分组成,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窑门下留通风和掏灰的小方孔,燃烧室前窄后宽呈扇形,低于窑床。窑床呈左右宽的横长方形,后面为隔墙,下设4个方形烟孔,通向两边的烟囱。此类窑唐代较大,长达 6米,至五代变小。它除烧瓷器,还烧素烧器和唐三彩。三彩窑发现 3座,长 3米,窑床呈前后长的竖长方形。第二类为以煤做燃料的烧瓷器的窑炉,宋时创烧, 金、元、明延续,共发现 33座。有的 2或 3座并列或呈品字排列。此类窑由窑门、燃烧室、通风道与落灰坑、窑床、烟道与烟囱五部分组成,炉体亦用耐火砖砌筑,外抹耐火泥。结构比第一类窑复杂先进,燃烧室由长变短,其下增设落灰坑和砌在坑口的条形炉栅;炉栅下有通至窑门外的通风暗道和控制进风量的闸板装置;窑床后的烟孔由 4个增加到6~8个。从宋至元,这类窑炉的发展变化是:炉体由小渐大;落灰坑由浅、窄渐深、宽,由长方形到上大下小的半圆形,再到上小下大的半圆形;通风暗道也由小渐大,直至人可以站在炉栅下操作。除上述两类窑炉外,还发现有低温铅釉试烧小炉,助熔剂石灰石锻烧小窑,在黄土上直接挖筑的陶窑等辅助性窑炉。
  
  产品与制造工艺  耀州窑的产品主要是碗、盘、杯、缸、钵、瓶、罐、盒、枕等生活用具,以餐具、茶具、酒具为大宗。还生产随葬器、祭器、文具、乐器、药具、建材以及制作陶瓷器的工具和窑具等。
  
  唐代瓷器多为黑、白、青、黄褐、茶叶末、花釉瓷,还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青釉白彩、素胎黑花、素胎青黑彩、黑釉嵌白、内黑外青、内黑外白等高温瓷及低温釉唐三彩、单彩、琉璃釉建材等。器物种类多,造型丰富,以碗、盘、钵、盏最多,皆平底假圈足或宽矮圈足,用三角支垫叠烧, 内心留有三点烧痕。壶有盘口、三系、龙首、鸡首、执壶、单把短流,瓶有双鱼、葫芦、长颈、四系、双系、净瓶等品种。器多厚胎,质较粗。除晚唐外,饰釉多不到底。有些品种器物胎外施化妆土。纹样装饰有贴花、划花、绘画、嵌填、戳花、模印等。绘画使用最多,纹饰多变形花卉,绘在素胎黑花和青釉白彩品种的器物上。
  
  五代主要生产青瓷,胎有深灰色与浅白色,前者施厚层化妆土。青釉色调分青灰、青绿、青黄、淡青、淡天青、天青等。后几种釉色与宋代的汝、官等窑釉色较接近,是类似青釉中时代最早的产品。器物多采用匣钵内单件烧,釉均施到外底,且多裹足,在器外底或足底往往留有三角支垫或托珠支烧的痕迹。器物种类以茶具和酒具最多,造型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如多曲碗、高足杯、盏托等。装饰技巧以划花和雕花为主,还有贴花与剔刻化妆土。纹饰有龙、凤、鱼、龟、狐狸、团菊、花卉、云气、水藻等。在10多件器底标本上发现刻有"官"字款。
  
  宋代主要烧制青瓷,兼有少量酱、黑、天目窑变釉产品。器物种类增多,造型多样化。器胎呈浅灰或灰白色,胎薄质细,釉色呈橄榄青,烧成温度达1300℃,其声铿铿,其色温温,达到了产品的高水平。器物几乎全是匣钵内单件烧成。根据出土地层,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为真宗 (1022)以前,器底较宽,足底往往沾有石英托珠,纹饰较简单,或承继唐末五代划在碗盘内,或刻于器外,因初将烧柴窑炉改为烧煤,气氛不稳,所以产品与五代和宋中期以后相比,釉色普遍发暗。中期为仁宗至神宗时(1023~1085),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器胎因淘洗和练制精细,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器物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在以前划花和雕花工艺的基础上,融汇创出风格独具的刻花工艺,通过流畅的深刻广削走刀法,使图案凸起在器壁上,具有浅浮雕效果与活泼、洒脱的艺术美。除盛行刻花外,还出现了印花器。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植物有缠枝、折枝、束枝的牡丹、莲花、菊花、茨菰,动物有水波游鱼、游鸭、鸳鸯、青龙、丹凤、飞蛾、双蝶,人物有天女、仕女、官宦等。晚期为哲宗以后(1086~1127),盛行斗笠状小碗,以器物底足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盛行印花器, 纹饰构图走向繁缛和分格、分层。题材更为多样,新出现梅、竹、卷叶与群蛾、翔鹤、奔鹿、博古图、婴戏图、人物故事等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遗址区发现了元丰七年(1084)皇帝诏准的《德应侯碑》,记载黄堡烧瓷的盛状与工艺流程,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实物文献。《宋史·地理志》和《元丰九域志》都有耀州窑"贡瓷器"的记载,说明此窑还烧制贡瓷。
  
  
   
  
  金代主要产青瓷和仿玉的月白色的青白玉釉瓷。器物的鸡心底,纹样的分层布局与晚宋一脉相承。此期的特征为:青瓷釉色偏青翠,碗盘内出现无釉圈叠烧痕;造型浑圆厚重,碗类的口沿比壁厚;器底多施釉但器足不再经二次修整,器足有外直、内斜的特点。纹样常多层次布局,图案中出现了以"开光"装饰主题画面的做法。
  
  元代主要产品为姜黄色青釉瓷,兼烧黑、白和白釉黑花瓷。胎土较粗,釉面较薄,造型趋于简单,挖足较深。此时青瓷衰落,而以白地黑花瓷最具特色,饰有洗练粗放的变形花卉,器类有高足杯、把足碗、折腹盘、大腹玉壶春瓶等。
  
  

参考书目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北京,1965。
   禚振西:《耀州窑遗址陶瓷的新发现》,《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 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工作站:《铜川黄堡发现唐三彩作坊和窑炉》,《文物》1987年第 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工作站:《耀州窑作坊和窑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 1期。
   杜葆仁:《耀州窑的窑炉和烧成技术》,《文物》1987年第 3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