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iature & circle round music style
小型回旋曲式
2) Rondo Form
回旋曲式
1.
Ternary Form,Rondo Form and Sonata Form are familiar forms of large scale.
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是常见的三种大型曲式。
4) sp 135 doughnut auger
SP135型回旋式钻机
5) Circular Curve
回旋曲线
1.
Probes into Translation Arithmetic of Symmetry Basic Circular Curve;
对称基本型回旋曲线平移算法初探
2.
Derive the general calculation formula of circular curve, for calculating line-spot ordinate of incomplete adjustment curve.
通过对回旋曲线通用计算公式的推导,成功地解决了公路中不完整的缓和曲线中线点坐标的计算。
6) clothoid
['kləuθɔid]
回旋曲线
1.
General expressions of clothoid and coordinates formula of special form is deducted,and then the fixed expression of clothoid coordinates formula satisfying the requirement of engineering s accuracy is given.
推导回旋曲线及其特殊形式的坐标计算公式的一般表达式,并由此给出通常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回旋曲线坐标计算公式的固定表达
2.
A clothoid curvature smoothing algorithm wa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road curvature information from the GPS system and digital map.
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图提供的道路曲率信息,提出了一种回旋曲线道路曲率平滑算法。
补充资料:回旋曲式
音乐作品的曲式之一,由同一主部和不同的插部多次循环交替而构成的曲式。它可用于单独的乐曲,也可用于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套曲的某一乐章(一般是末乐章)。
回旋曲式按历史发展大体上可分3种:
古回旋曲式 流行于17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上半叶。乐曲重复部分为主部, 古称回旋部或叠句,一般为乐段;更换部分为插部,数目不限,古称对句,大多是叠句的变化发展,有时也可以用全新的主题材料。其图式为:"ABACAD......A"。例如J.-P.拉莫的《沉睡》(ABACA)、F.库普兰的 《修女莫尼克》(ABACADA)、J.S.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3首的第3乐章《加沃特舞曲》(ABACADAEA)等。
古典时期回旋曲式 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重复的主题称主部,更换部分称插部。其特点为主题限于出现3次,图式为"ABACA"。主题除用乐段外,也用二段式或三段式,在主调上;两个插部则常用二段式或三段式,也可能是不稳定的中间性的结构,在属调和下属调上。第 2个插部往往较为发展。此外还有连接段及尾声。例如L.van贝多芬的《C大调回旋曲》。
奏鸣回旋曲式 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它和奏鸣曲式同样分为3个部分,但在呈示部及再现部中,主部须在副部之后再出现一次;副部的调性,亦按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原则处理。展开部则用插部代替。其图式为:
呈示部
插部
再现部
尾声
A B A
C
AB(A)
(A)
如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13的末乐章。这一形式也可能有某些变化,例如主部的最后一次再现,可以用结尾段代替;呈示部之后也可能不用插部而用展开部,如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1)的末乐章。
回旋曲式一般是主题(或叠句)先出现,但也可能插部先出现,形成"BACADA"的形式。例如W.A.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3乐章的《土耳其风格回旋曲》,即与此结构相似,由"BACABA"加结尾构成。
回旋曲式按历史发展大体上可分3种:
古回旋曲式 流行于17世纪下半叶~18世纪上半叶。乐曲重复部分为主部, 古称回旋部或叠句,一般为乐段;更换部分为插部,数目不限,古称对句,大多是叠句的变化发展,有时也可以用全新的主题材料。其图式为:"ABACAD......A"。例如J.-P.拉莫的《沉睡》(ABACA)、F.库普兰的 《修女莫尼克》(ABACADA)、J.S.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3首的第3乐章《加沃特舞曲》(ABACADAEA)等。
古典时期回旋曲式 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重复的主题称主部,更换部分称插部。其特点为主题限于出现3次,图式为"ABACA"。主题除用乐段外,也用二段式或三段式,在主调上;两个插部则常用二段式或三段式,也可能是不稳定的中间性的结构,在属调和下属调上。第 2个插部往往较为发展。此外还有连接段及尾声。例如L.van贝多芬的《C大调回旋曲》。
奏鸣回旋曲式 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它和奏鸣曲式同样分为3个部分,但在呈示部及再现部中,主部须在副部之后再出现一次;副部的调性,亦按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原则处理。展开部则用插部代替。其图式为:
呈示部
插部
再现部
尾声
A B A
C
AB(A)
(A)
如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13的末乐章。这一形式也可能有某些变化,例如主部的最后一次再现,可以用结尾段代替;呈示部之后也可能不用插部而用展开部,如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1)的末乐章。
回旋曲式一般是主题(或叠句)先出现,但也可能插部先出现,形成"BACADA"的形式。例如W.A.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3乐章的《土耳其风格回旋曲》,即与此结构相似,由"BACABA"加结尾构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