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发展历程
1946年 国立兰州大学始建地理系;
1952年 设立自然地理学本科专业;
1958年 设立地质学本科专业,并更名为地质地理系 ;
1971年 设立气象学本科专业;
1977年 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本科专业;
1984年 从地质地理系分出地质学系;
1986年 设立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经济地理学本科专业;
1987年 从地理系分出大气科学系;
1994年 由地理科学系、地质学系、大气科学系组建成资源环境学院;
1996年 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
1999年 在地理科学系、地质学系、大气科学系、环境科学系等基础上重组,成立实体的资源环境学院;
2002年 成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
2003年 成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
2004年 大气科学系分出建院;
2005年 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分出,并入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学院指导思想
院训: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院风:海纳百川、厚德笃行。
学风:勤奋、求实、团结、创新。
本科教育定位:加强各学科共同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采取宽口径和跨学科培养的方式,以基础人才培养为主体,注意培养“理论-应用”复合型人才。
办学格局: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
办学理念:立足西部、自强不息、争创一流。
服务面向: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在西部开发中大展宏图。
发展思路:以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为基础,建立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形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群,力争把资源环境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师资简介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学院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33人、硕士学位40人,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被国家教委列为“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院共有正高职27人、副高职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38人。
学院配套资源
学院设有文献资料室,藏书4万余册,中文期刊90余种,外文期刊近百种。
资源环境学院现有教学、科研等专业实验技术人员19人,有包括18个专业实验室在内的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总面积3321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实验室拥有配套齐全、国内先进、国际领先的仪器设备及颇有研究价值的矿物、古生物等标本,基本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此外,实验室还承担着国家、地方、厂矿企业的科研课题以及社会委托的各种科研、生产任务。
学科建设
1986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自然地理学为国内接受访问学者的专业;
1991年 自然地理学被国家教委首批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5年 西部资源环境被确定为兰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 被国家教育部批准列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999年 成立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1年 成立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2002年 自然地理学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名列专业第一名;
2003年 新批环境科学和古生物地层学两个博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和水文水资源三个硕士点;
2004年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通过评审开始招生;
2004年 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中获得优秀。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不少毕业生已成长为高校、科研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的业务骨干和领导。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被传为美谈;2002年自然地理学在读博士生唐述林再度前往南极考察,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