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争夺战 193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两国与德国为争夺大西洋及其邻近诸海的海洋交通线而进行的斗争。 “大西洋争夺战”一词是英美政论家和史学家的用语。1941年3月6日,邱吉尔就英国商船损失剧增一事发表谈话时,首次使用该词。大西洋交通线对英美两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没有大量的海上运输,英美就不能在欧洲战区进行长期的战争,所以他们在军事计划中把夺取大西洋战区的制海权作为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对德国来说,尤其是进犯苏联以后,大西洋已成为一个次要的战区,他们不可能向那里投入大量的兵力和兵器。德国在大西洋战区的主要目的,是破坏(切断)同盟国的海洋运输以摧毁英美两国的经济。为此,德国使用了潜艇以及一部分飞机和水面舰艇。但是,德国当时一心追求消灭尽可能多的敌运输船只,而不考虑船上所运物资的性质,因此,德国的兵力主要在同盟国防守薄弱的交通线上进行活动,而那些非常重要而又防守严密的交通线却安然无恙。因此,战争期间德国虽然在大西洋击沉了大量运输船只,但终究未能使英美两国的军事经济潜力遭到严重的损失。 根据兵力部署的重大改变和整个战争的进展情况,大西洋交通线上的斗争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1939年9月—1941年6月)的特点是,双方最初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作战的兵力都比较少。该战区对潜防御薄弱,德军投入少量潜艇实施攻击,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940年下半年以后,除潜艇和水面舰艇外,德军统帅部还派出了飞机。这一时期共击沉同盟国和中立国的运输船只和作战舰艇达760万吨,其中潜艇击沉的占53.4%,飞机击沉的占18.7%,水面舰艇击沉的约占12%,水雷炸沉的约占11.8%,沉没原因不明的占4.1%。在这一时期,德军共损失潜艇43艘。 第二时期(1941年7月—1943年3月)的特点是,德国把航空兵和大型水面军舰的主力调去对苏联作战。这样,同盟国便可集中主要力量对付盟军的潜艇。到这一时期快结束时,同盟国为了对付活动于大西洋的100—130艘德国潜艇,大约使用了3000艘舰艇和2700架飞机。在这一时期的个别阶段,德国潜艇虽然主要依靠在兵力上造成局部优势和改进兵力的使用方法,击沉了相当数量的运输船(1942年击沉780万吨运输船),但其相对战果(即海上作战的每艘潜艇的平均战果)却只有第一时期的1/3至1/4。在第二时期,同盟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运输船只和作战舰艇共约1000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占80%。在此期间,德国海军损失潜艇155艘。 第三时期(1943年4月—1945年5月)的特点是,战争出现了根本转折,在苏德战场上,德军累遭惨败。加之1944年6月同盟国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参见诺曼底战役),摧毁了德军在比斯开湾的重要基地配系,并空袭各潜艇基地,将潜艇封锁在基地内,使德国潜艇的作战效果显著下降,潜艇的损失急剧上升。 在25个月内,德国击沉同盟国的船只共300万吨(其中潜艇击沉的占73%),自己损失潜艇600多艘,即平均每月损失潜艇19艘,而在第一时期德国潜艇的损失数量平均每月不到两艘。在整个战争期间,同盟国和中立国被德军击沉的船只约为2100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占68.1%,被飞机击沉的占13.4%,被水雷炸沉的占6.5%,被水面舰艇击沉的占7.2%,沉没原因不明的占4.8%。德国海军损失潜艇800多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