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纪念碑"情结
1)  Monument Complex
"纪念碑"情结
1.
The"Monument Complex"in Russian Poetry;
俄罗斯诗歌中的“纪念碑”情结
2)  monument [英]['mɔnjumənt]  [美]['mɑnjəmənt]
墓碑纪念碑
3)  monument [英]['mɔnjumənt]  [美]['mɑnjəmənt]
纪念碑
1.
The Monument Symbol Features of Investigation;
我国纪念碑符号特征研究
2.
The second is "monument narration": such kind of narration as that Mrs.
通过身份与爱欲两个角度,对《悲痛的往事》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不同人物的形象意蕴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两种不同叙事法则:像达菲先生那样疏离身份,阉割爱欲,芳香的身体乃至死亡的强光也无法激活麻木的内心,称之为"虚无者叙事";像爱米丽小姐那样守护身份,捍卫爱欲,腐朽的死尸也抵挡不住她惊世骇俗的恒久激情,称之为"纪念碑叙事"。
3.
By taking Rodin s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Burghers of Calais,Hugo and Balzac as exampl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ublics unacceptance of Rodin s "Monumental Sculpture" because of his anti-monument.
以罗丹的纪念性雕塑代表作《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为例,探讨其纪念性雕塑难为当时公众接受的原因———反纪念碑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了纪念性雕塑反纪念碑性的表现,并进一步论述了罗丹反纪念碑的原因。
4)  grand monument
大纪念碑
5)  menhir [英]['menhiə]  [美]['mɛnhɪr]
纪念巨碑
6)  monumental [英][,mɔnju'mentl]  [美]['mɑnjə'mɛntḷ]
纪念碑的
补充资料:抗日英雄纪念碑

位于辽宁省锦西市建昌县城南,地处辽西名山――大黑山脚下,大凌河畔,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共建昌县委、县政府为慰祭抗日救国英雄郑桂林、邓文风、邓文山,用群众捐款修筑,于1991年7月16日破土奠基,是年9月3日竣工。碑高17米。碑的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用当地名贵建材大黑山花岗岩石镶嵌而成。碑园占地面积1369平方米,即37×37米,寓意1937年“七七”事变。碑的主体由平台、碑坐、碑身三部分组成。碑台阶的两个缓平台分为三段,象征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碑的平台为12米×12米的正方形,双12意为全面抗战;平台高3米,寓意三位英雄为一个目标而结成一体;平台围栏高815公分,象征“八一五”祖国光复;碑身高14米,象征东北人民英勇抗战14年。碑的总体为方形,意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勇军战士汇聚而成的坚强战斗整体。碑身由一只利剑、两把单刀组成,体现抗日歌曲《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的主题――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碑身主体表面是黑白相间的花岗岩石板。碑平台地面为红色,平台的墙壁为豆绿色,雨后呈深绿色,平台围栏为雪白色。碑的正面和两侧的题词由原冀热辽区十八地委书记、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王国权题写,正面是:抗日英雄郑桂林将军永垂不朽;左侧是:邓文风烈士业绩铸丰碑;右侧是:邓文山烈士英名载史册。碑的背面题词“抗日救国,功昭千秋”由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热河省主席、国家司法部副部长、现任中顾委委员李运昌题写。碑文记载了三位英雄的生平。

郑桂林,原名郑国兴,字香庭。1889年12月生于吉林省双阳县。祖籍建昌县杨树湾子乡郑家沟屯。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28岁时参加奉军,于东北讲武堂学习后,任团作战参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郑弃职出关,组建义军万余众,报号“郑天狗”。历任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司令、第五路军总司令等职。率部参加保卫凌南、辽西、长城等战役。1933年春加入反帝大同盟进步组织。是年4月,被国民党军强行收编为临永警备一师,任师长。因不满当局残内媚外,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于天津马厂率部起义成功,击溃尾追、阻截之敌军,北上加入吉鸿昌将军领导的“抗日讨贼联军”,任暂编第一师师长、第五路总指挥。“联军”受日、蒋合剿失败后,身陷囹圄,是年11月被蒋密戮于北平,卒年44岁。

邓文风,1900年3月生于建昌县鸽子洞乡高杖子村。曾入奉军,任连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邓率先举义抗日,旋率部投入郑桂林麾下,历任营长、团长、统带、副司令等职。其部为四十八路义勇军之劲旅,在辽西抗战中,骁勇善战,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曾立下攻取车站、毁敌坦克、击落日机等显赫战功。1932年7月,在北平“国联调查团”会议中,因慷慨陈词,指点时弊,痛斥国民党当局歧视、迫害义军,控诉日军侵华暴行,被亲日派投毒杀害,时年32 岁。

邓文山,原名邓海峰,1905年6月生于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大北沟村,民国初年迁居黑龙江省德都县。23岁入奉军,任副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马占山部抗日义勇军,任团长。马部失败后,独树义帜,报号“平康德”,驰骋北国疆场,在讷河、拉哈、德都等处屡歼敌军。1936年2月,应邀赴苏联考察。4月回国后在组建“抗日联军”中陷围败北。1936 年末,邓潜回原籍,重建抗日队伍,立下了卓著战绩。1938年5月末在玲珑塔棒槌山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2岁。

"《中华现代英烈丰碑大典》"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