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洛赋集,即《咏洛赋集》,又称《当代咏洛赋集》,是洛阳辞赋峰会文化的集合,是河图洛书典故演绎的国学成果。《咏洛赋集》,以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为中心,以牡丹为精髓,着力讴歌时代主旋律,赞扬美好新生活,抒发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咏洛赋集》,是当代辞赋作家、辞赋学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国学先驱的集体创造。该书囊括了:当代辞赋精品、辞赋研究文论、辞赋科研专题、辞赋发展脉络等内容。该书文字由国内外赋坛精英共同编纂著述完成,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欣赏价值、文化收藏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国学研究价值。该书被国学界称为“中华辞赋百科全书”、“赋坛国学大典”、“世界性赋学工程”。
《咏洛赋集》,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国学主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河洛地区,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书由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和孙继刚先生担刚,主持编辑委员会完成,并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台、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辞赋作品及辞赋研究论文。
《咏洛赋集》,是河图洛书文明的延续。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桐城赋派-潘承祥先生、现代骈文派--周晓明先生、彭蠡赋派-张友茂先生、韵文赋派-金学孟先生,有力支持了《咏洛赋集》的编纂工作。
《咏洛赋集》,是当代牡丹文化的兴起。牡丹,别名木芍药、洛阳花、谷雨花、鹿韭、百两金、富贵花、天香国色、“花中之王”、“九衢仙子”等。“洛阳牡丹甲天下”“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争相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最大的观赏牡丹胜地是洛阳,每年牡丹花会期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洛阳以牡丹为花王,原产我国西北,栽培历史久远。河南洛阳最为有名。
《咏洛赋集》,是历代牡丹文学题材的扩展。历代关于牡丹的文字记载如下:(1)、牡丹观赏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发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2)、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3)、欧阳修《洛阳牡丹图》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忘之。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4)、白居易《牡丹》云:“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5)、唐代李正封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6)、邵雍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土无涯”。
《泳洛赋集》,产生的时代背景。洛阳与赋,渊源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