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st-Marxism and new Marxism
后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
2) post-Marxism
后马克思主义
1.
Marx s Thought and Deleuze s Post-Marxism Theory;
马克思思想与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
2.
Post-Marxism and Western Marxism;
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3.
On Three Propositions of Post-Marxism;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命题解读——拉克劳与墨菲“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剖析
3) Neo Marxism
新马克思主义
1.
The “Neo Marxism” class emerged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the 1960s.
自 6 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在研究成城市问题中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
2.
In past 30 years,our study of Marxism abroad has two kinds of paradigm: one is West Marxism,the other is Neo Marxism,but the main paradigm is West Marxism.
过去30年中,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采取了两种范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其中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
4) neo-Marxism
新马克思主义
1.
Space production critique: an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n Neo-Marxism space research paradigm
城市空间生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范式述评
2.
Those viewpoints are in common with many outlooks of neo-Marxism in the20th century.
他认为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客观必然性,忽视了人自由的本质和创造性的使命,从而造成了人之主体性的缺席,这种思想观点与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具有诸多契合之处。
3.
The foundation of Neo-Marxism first appeared in 1920~(th),which is the result of deep thoughts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short comings of capitalism,the twisty 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changes of world setup.
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是不断地对西方社会革命失败、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显现、社会主义社会曲折前进以及国际格局变迁进行深度反思的结果。
5) new Marxism
新马克思主义
1.
Enlightenment of new Marxism s social criticism theory;
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启迪
2.
With denying class politics,the theory of pluralistic society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new Marxism after1990 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new Marxism after 1970 s.
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继承了70年代末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否认阶级政治成为其理论时尚。
3.
New Marxism is often discussed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在这个热点当中,新马克思主义是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论域。
6) renaissance of Marxism
马克思主义革新
补充资料:吕思勉(1884~1957)
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1884年2月27日(光绪甲申二月初一)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常州市)。从小入塾。十二岁时,因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十五岁,考入阳湖县学。十六岁,自学古史典籍,以求系统了解古代政治历史和政治制度。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北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任教,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上海租界沦陷,光华大学迁川,乃携眷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话本国史》(1923)、《吕著中国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历史研究法》(1945)、《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1934)、《经子解题》(1926)、《先秦学术概论》(1933)、《理学纲要》(1931)、《宋代文学》(1931)、《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其中《白话本国史》强调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叙述每个王朝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为通史写作开辟了新路。《吕著中国通史》上册分门别类、系统论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历史顺序叙述政治历史变革,其中婚姻、族制、阶级、财产、衣食住行等题,都是过去史书缺乏系统记载的。他所著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四部断代史,共三百余万字。每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设施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半部是社会经济、文化史,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这四部书对先秦到隋唐五代的历史研究有疏导开拓之功。其他涉及民族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以及史学方法方面的著作,也各具有特色。
吕思勉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他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晚年想通读《道藏》,研究道教思想,为后人开辟途径,惜未如愿,于1957年10月9日逝世于上海。
吕思勉已刊、未刊论著,80年代末计划汇编成《吕思勉论学集》。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另有《诚之诗稿》问世。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话本国史》(1923)、《吕著中国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历史研究法》(1945)、《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1934)、《经子解题》(1926)、《先秦学术概论》(1933)、《理学纲要》(1931)、《宋代文学》(1931)、《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其中《白话本国史》强调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叙述每个王朝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为通史写作开辟了新路。《吕著中国通史》上册分门别类、系统论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历史顺序叙述政治历史变革,其中婚姻、族制、阶级、财产、衣食住行等题,都是过去史书缺乏系统记载的。他所著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四部断代史,共三百余万字。每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兴亡盛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设施的成败得失,以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采用新的纪事本末体;后半部是社会经济、文化史,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这四部书对先秦到隋唐五代的历史研究有疏导开拓之功。其他涉及民族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以及史学方法方面的著作,也各具有特色。
吕思勉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他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晚年想通读《道藏》,研究道教思想,为后人开辟途径,惜未如愿,于1957年10月9日逝世于上海。
吕思勉已刊、未刊论著,80年代末计划汇编成《吕思勉论学集》。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另有《诚之诗稿》问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