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Human and Society s future
人类与社会的未来
3) ageing society in future
未来老龄化社会
4) future society
未来社会
1.
Idea of future society of Sun Yat-sen,;
孙中山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2.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ic critique of Lassalleanism in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Karl Marx conducted new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the future society,and for the first time he put forward the interim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communist society development phases,and presupposed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future society.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全面系统批判拉萨尔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了新的思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做了预设。
3.
CAO Xue-qin advanced the "sentiment principle" for the sexual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society as he criticized the patriarchy society,which reflect the sexual relations better than "the modern sex love".
曹雪芹对父权社会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未来社会两性关系的“情缘定则”,它比“现代的性爱”更能反映未来社会的两性关系。
6)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future society
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补充资料:未来社会学
以社会的未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和未来学的交叉学科。又称社会预测学。主要通过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及未来进行研究,探索和预测社会未来发展变化的前景和规律,寻求控制和创造社会未来的途径。
起源与发展 人类对社会未来的探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活动。K.马克思、F.恩格斯对社会未来的研究和预测,是这种活动走向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以来,探索社会未来的活动,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①倡导时期(1902~1930)。英国作家H.G.韦尔斯主张,应当把探索社会未来的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活动来对待。②未来主义社会心理学时期(1930~1943)。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N.伊斯拉埃利为首的一些学者,把科学地探索社会未来的活动定义为未来主义社会心理学。③未来学时期(1943~1971)。德国政治学家O.K.弗勒希特海姆把研究未来的各种科学活动,其中包括探索社会未来的科学活动,统称为未来学。④未来社会学时期(1971~
)。对社会未来的科学探索活动日益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并被命名为未来社会学。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71年美国社会学家W.贝尔和J.A.毛主编的《未来社会学》的出版。70年代后,这门在发达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新学科开始传播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研究内容 未来社会学以社会的未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时间上偏重于研究社会的中、长期未来。主要特点是把科学、价值观念、制订政策三者结合起来,并和社会机构、团体的发展战略决策紧密联系。它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部分。理论未来社会学主要研究:①有关社会现象、社会过程、社会问题(如社会劳动就业、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政治活动、婚姻、家庭、教育、科学的社会影响、艺术、宣传、社会集团、社会机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成员的活动等)的各种科学预测和未来研究成果,并在归纳、整理、分析、比较、评价、综合此类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总看法和指导社会行动的理论;②用于从事社会未来研究的方法论、技术方法及其运用,以形成未来社会学的方法论和技术方法体系,指导社会未来预测和未来研究实践。应用未来社会学着重从事为特定的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管理、决策和发展战略提供依据的社会未来研究或未来预测,通过社会发展的可行性研究、社会早期警报系统服务、社会发展蓝图和社会协调发展行动方案的设计等,为解决具体社会问题、防止社会现象的不良发展前景、促进社会发展进程和满足其他具体社会需要,提供咨询服务。
理论方法 未来社会学理论是在研究和揭示社会长远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理论有:①未来形象论,由荷兰未来学家F.L.波拉克在《未来的形象》(1961)一书中提出。认为人们对社会未来的设想(即社会未来形象)有主次之分,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现在的社会行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未来形象的兴衰,是社会文明兴衰的先导。只有不断用积极、理想的社会未来形象指导社会行动,社会文明才能免遭于难。②长远目标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K.E.鲍尔丁。他在《20世纪的含义》(1964)一书中提出,社会的长远发展受社会长远目标的制约,人类能否塑造和改变社会的未来,取决于人们为之奋斗的长远社会目标。人类过去的目标已不再适合于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新的长远目标,社会才能走向理想的未来。③未来冲击论。由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仿照文化冲击论在《未来的冲击》(1970)一书中提出。认为社会变革呈加速度前进状态,未来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将使人类面临巨大的冲击。人们必须从心理、生理、教育、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提前作好准备,才能使社会不致于在未来的冲击下崩溃。④未来选择论。由美国的J.麦克黑尔和法国的B.de茹弗内尔等未来学家分别在《未来的未来》(1969)和《推测的艺术》(1967)等著作中提出。强调社会是在许多因素的作用下发展前进的,因而其发展前景具有多种可能性。社会如何向前发展,将取决于人们在各种可能性中所作的选择。⑤决策时滞论。代表作是美国未来学家E.科尼什等的《未来研究》(1977)。认为今天的社会决策难以改变短期(5年以内)的社会发展,但却可以急剧改变中期和长期 (5~20年)的社会发展。要改变社会的中期未来和长期未来,必须在现在作出明智的决策。在现在的决策及最终影响之间存在着时滞。
未来社会学综合地运用哲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未来学和预测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特尔斐专家预测、前景方案、形态学分析、社会统计方法、内容分析、系统分析和其他社会调查或社会研究方法。在现代未来社会学研究中,定量方法已日益普及,但定性方法仍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学派 未来社会学有3个主要学派:①经院学派,又称后工业社会学派。以社会学家为主,着重从社会学角度探索社会的未来。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D.贝尔,他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一书中系统阐述的后工业社会学说为主要理论,断言人类社会将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未来。②罗马俱乐部学派,又称悲观学派。以罗马俱乐部成员为核心,代表人物是俱乐部主席、意大利学者A.佩切伊。着重从全球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主张通过全球合作,摆脱人类困境,并为此设计了许多方案。罗马俱乐部成员D.L.梅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1972)一书中提出零增长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③赫德森学派,又称乐观学派。以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代表人物有所长H.卡恩。对社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在观点上同罗马俱乐部针锋相对,相信社会的增长和发展是无极限的。代表性理论是在卡恩等著的《今后200年》 (1976)一书中提出的大过渡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为期 400年(1776~2176)的经济社会大过渡时期,目前正处于这个时期的中点,大过渡时期完成之后,人类社会将走向另一个伟大时代。
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学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方法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应用方面,其社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它的主要发展趋势是:①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方法体系;②进一步加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未来社会学研究的科学化水平;③更多地开展实际应用研究,通过为各种社会决策服务,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发挥未来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中国的未来社会学研究 未来学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中国学者通常把未来社会学称为社会预测学,并把它看作是未来学的一门分支学科。7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偏重于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主要探讨学科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预测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等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预测工作者开始运用未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2000年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从事为中国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决策服务的应用研究。社会预测活动和社会未来研究活动,在中国未来研究会、国务院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和许多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已得到普遍地开展,中国的未来社会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阶段。
参考书目
秦麟征:《预测科学》,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85。
秦麟征:《后工业社会理论和信息社会》,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86。
起源与发展 人类对社会未来的探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活动。K.马克思、F.恩格斯对社会未来的研究和预测,是这种活动走向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以来,探索社会未来的活动,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①倡导时期(1902~1930)。英国作家H.G.韦尔斯主张,应当把探索社会未来的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活动来对待。②未来主义社会心理学时期(1930~1943)。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N.伊斯拉埃利为首的一些学者,把科学地探索社会未来的活动定义为未来主义社会心理学。③未来学时期(1943~1971)。德国政治学家O.K.弗勒希特海姆把研究未来的各种科学活动,其中包括探索社会未来的科学活动,统称为未来学。④未来社会学时期(1971~
)。对社会未来的科学探索活动日益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并被命名为未来社会学。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71年美国社会学家W.贝尔和J.A.毛主编的《未来社会学》的出版。70年代后,这门在发达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新学科开始传播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研究内容 未来社会学以社会的未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时间上偏重于研究社会的中、长期未来。主要特点是把科学、价值观念、制订政策三者结合起来,并和社会机构、团体的发展战略决策紧密联系。它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部分。理论未来社会学主要研究:①有关社会现象、社会过程、社会问题(如社会劳动就业、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政治活动、婚姻、家庭、教育、科学的社会影响、艺术、宣传、社会集团、社会机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成员的活动等)的各种科学预测和未来研究成果,并在归纳、整理、分析、比较、评价、综合此类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总看法和指导社会行动的理论;②用于从事社会未来研究的方法论、技术方法及其运用,以形成未来社会学的方法论和技术方法体系,指导社会未来预测和未来研究实践。应用未来社会学着重从事为特定的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管理、决策和发展战略提供依据的社会未来研究或未来预测,通过社会发展的可行性研究、社会早期警报系统服务、社会发展蓝图和社会协调发展行动方案的设计等,为解决具体社会问题、防止社会现象的不良发展前景、促进社会发展进程和满足其他具体社会需要,提供咨询服务。
理论方法 未来社会学理论是在研究和揭示社会长远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理论有:①未来形象论,由荷兰未来学家F.L.波拉克在《未来的形象》(1961)一书中提出。认为人们对社会未来的设想(即社会未来形象)有主次之分,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现在的社会行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未来形象的兴衰,是社会文明兴衰的先导。只有不断用积极、理想的社会未来形象指导社会行动,社会文明才能免遭于难。②长远目标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K.E.鲍尔丁。他在《20世纪的含义》(1964)一书中提出,社会的长远发展受社会长远目标的制约,人类能否塑造和改变社会的未来,取决于人们为之奋斗的长远社会目标。人类过去的目标已不再适合于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新的长远目标,社会才能走向理想的未来。③未来冲击论。由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仿照文化冲击论在《未来的冲击》(1970)一书中提出。认为社会变革呈加速度前进状态,未来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将使人类面临巨大的冲击。人们必须从心理、生理、教育、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提前作好准备,才能使社会不致于在未来的冲击下崩溃。④未来选择论。由美国的J.麦克黑尔和法国的B.de茹弗内尔等未来学家分别在《未来的未来》(1969)和《推测的艺术》(1967)等著作中提出。强调社会是在许多因素的作用下发展前进的,因而其发展前景具有多种可能性。社会如何向前发展,将取决于人们在各种可能性中所作的选择。⑤决策时滞论。代表作是美国未来学家E.科尼什等的《未来研究》(1977)。认为今天的社会决策难以改变短期(5年以内)的社会发展,但却可以急剧改变中期和长期 (5~20年)的社会发展。要改变社会的中期未来和长期未来,必须在现在作出明智的决策。在现在的决策及最终影响之间存在着时滞。
未来社会学综合地运用哲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未来学和预测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特尔斐专家预测、前景方案、形态学分析、社会统计方法、内容分析、系统分析和其他社会调查或社会研究方法。在现代未来社会学研究中,定量方法已日益普及,但定性方法仍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学派 未来社会学有3个主要学派:①经院学派,又称后工业社会学派。以社会学家为主,着重从社会学角度探索社会的未来。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D.贝尔,他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一书中系统阐述的后工业社会学说为主要理论,断言人类社会将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未来。②罗马俱乐部学派,又称悲观学派。以罗马俱乐部成员为核心,代表人物是俱乐部主席、意大利学者A.佩切伊。着重从全球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主张通过全球合作,摆脱人类困境,并为此设计了许多方案。罗马俱乐部成员D.L.梅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1972)一书中提出零增长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③赫德森学派,又称乐观学派。以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代表人物有所长H.卡恩。对社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在观点上同罗马俱乐部针锋相对,相信社会的增长和发展是无极限的。代表性理论是在卡恩等著的《今后200年》 (1976)一书中提出的大过渡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为期 400年(1776~2176)的经济社会大过渡时期,目前正处于这个时期的中点,大过渡时期完成之后,人类社会将走向另一个伟大时代。
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学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方法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际应用方面,其社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它的主要发展趋势是:①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方法体系;②进一步加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未来社会学研究的科学化水平;③更多地开展实际应用研究,通过为各种社会决策服务,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发挥未来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中国的未来社会学研究 未来学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中国学者通常把未来社会学称为社会预测学,并把它看作是未来学的一门分支学科。7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偏重于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主要探讨学科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预测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等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预测工作者开始运用未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2000年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从事为中国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决策服务的应用研究。社会预测活动和社会未来研究活动,在中国未来研究会、国务院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和许多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已得到普遍地开展,中国的未来社会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阶段。
参考书目
秦麟征:《预测科学》,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85。
秦麟征:《后工业社会理论和信息社会》,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8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